《诗经》里的薇wēi并非蔷薇,也不是东北人说的一种蕨菜紫萁,而是可以吃的野豌豆苗。《诗经》中有很多蔬菜如今大多数人不大吃了。比如葵菜、荇菜、蘩、芣苢、苹、荼、堇、黎等,还有这个著名的薇菜。
司马迁记载了商末孤竹国人伯夷、叔齐兄弟二人,不愿做周的臣子,隐于首阳山上,靠掐野豌豆尖尖充饥。季节一过没的吃了最后双双饿死。从此后世人便用“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野豌豆
豆科 野豌豆属草本植物,古称薇。野豌豆属有200多种,以地中海区域为中心,在北温带广为分布。中国有43种+5变种。咱们熟知的蚕豆也其属下。
乍一看,野豌豆确实很像缩小版的豌豆,豆荚里包裹了很多“小豌豆”。可是豌豆Pisum并非是从野豌豆驯化出来的。它们虽然都在豆科,但不是一个属的,之间的差别相当于稻子和麦子那么大。
苏轼改名
苏轼有篇《元修菜》“彼美君家菜,铺田绿茸茸。豆荚圆且小,槐芽细而丰。”形容的就是野豌豆。“元修″之名从何而来呢?
巢菜
宋代发明了炒菜后,《诗经》中的很多只适合煮的蔬菜就被大多数地区淘汰了。但有些品种在四川保留的时间长些。比如葵菜,四川人叫冬寒菜,至今还吃。
野豌豆在宋代其他地区不吃了,但在四川还在流行,并且已经改叫巢菜了。很可能是由野豌豆的另一个俗名“翘摇”念快而成“巢”的。苏东坡贬谪黄州后,愈加思乡,并念及老家四川的巢菜:“菜之美者,蜀乡之巢。”
老苏委托四川眉山老乡巢元修,从家乡带来种子种在屋后。与其说是为了满足口欲,更是为的解思乡之情。苏轼每向当地人介绍此菜,假巢公的名姓,戏称“巢菜”为“元修菜”。
浙江人陆游旅居四川时也喜欢吃它。苏州农业专家陆龟蒙指出,巢菜有大小两种,大巢菜即古人之薇。小巢生稻畦中,即苏东坡所谓的元修菜,一名漂摇草。其实小巢菜在陆游和陆龟蒙的家乡很多,可吴地人不吃,他们都深感遗憾。
不止江南人很少吃,野豌豆在北方的麦地里也是非常多见的杂草。乡村的小伙伴们称它为吹吹草或叫叫草。豆角摘下来剥开去籽,再合上,放在嘴里可以吹出尖利的哨音来。
野豌豆在各地普遍有个土名是苕tiáo子。这个别名有人也错用在豆科 黄耆属的紫云英身上了。若单说“苕”字,《诗经》上是指紫葳科植物凌霄花。“苕”的另一个读音sháo,是西南地区用于红薯的别称。
四川有叫它马豌豆的,它还和紫云英一起被称作肥田草。可见野豌豆也是饲草和绿肥。
驯化品种
野豌豆自古就有驯化品种,比如全国各地普遍种植的救荒野豌豆Vicia sativa,种加名sativa就是栽培的意思。中国于上世纪40年代、60年代分别从美国和苏联引进优良品种。本世纪初又从日本引进了一批改良的毛苕子品种。
开春时节,许多野生植物的草芽嫩叶被采上了人们的饭桌,调剂一冬天单调的菜肴。野豌豆的嫩苗鲜嫩清香,十分爽口,口感极似菜场里的豌豆苗。野豌豆苗多为清炒、煮汤或包饺子。也可以晒干菜。
采薇采的是嫩尖尖,其他部位粗纤维太多,就像吃草。而且有家族蚕豆黄病史的人不宜食用。野豌豆和蚕豆是一家的,都含有巢菜碱苷(也叫蚕豆苷),易引发溶血性贫血,抑制动物的自然生长。发育期的儿童也不宜多吃。
野豌豆除了人吃少量嫩尖外,更多的是在农业上作优良牧草和绿肥等用处。
饲料
野豌豆用于青饲、放牧、调制干草或青贮都可以。全草收割也要趁青,一旦进入结荚期,粗纤维增加,蛋白质随之降低,营养成分总体下降。而且少数种类在花果期有毒。
野豌豆成熟的种子,也可以像其它豆类一样作精饲料。有的品种人也可作杂粮食用,煮粥或磨面,制作面条、馒头、烙饼,也可加工粉丝。
种子中含有皂苷,作饲料或人吃之前,应先用温水浸泡一天除掉皂苷后再加工。
野豌豆中含豆科植物普遍存在的植物凝集血素,对人畜有害,但提取出来可用于体细胞调控、分离等细胞遗传实验研究。
绿肥
野豌豆的根很肥厚,甜丝丝的可以生吃,煮熟后口味更好。
它的根上具根瘤,可改善土壤。老根木质,也有土壤保持作用。日本采用野豌豆套种在稻田中,提高水稻产量,并减少化肥使用量。
蜜源
野豌豆还是给人们带来甜蜜蜜的植物,各地在春天可提供个把月的蜜源。西南云贵川一带的苕子蜜为上等蜜,很像椴树蜜,冷天容易结晶成雪白细腻的膏状,又称雪脂莲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