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排坐,吃果果科普知识

小时候常听的童谣“排排坐”,源自粤北、赣南和闽西一带,后来传至大江南北。歌词中的“排排坐,吃果果”,原本是指吃“粿”,一种糕点。我们北方人不知道,往往以为是水果。

南方产稻少麦。古代几次大规模中原人南迁,定居于浙赣闽粤。苦于缺乏面食,便因地制宜以大米代替面粉,制作米糕、团子或米饼,或者叫年糕。这是北方叫法,江淮一带与中原交往多的地区也这样叫。

而华南、西南地区多山,语言相对隔离,依旧保留了古代名称。米制糕饼在这些地域有粿、粄、粑、糍、籺、饵等古老叫法。这些叫法的差别主要是由于地理原因,也部分受族群的影响。

米字旁

粿粄粑糍饵籺一家亲。

粿guǒ

原意为净米,《说文》所指“无皮谷”。后来引申为用稻米制作的糕饼

久之,凡是糕饼皆称粿,包括能用上的小麦、杂粮和薯类做的。粽子也可以说是一种粿。也有将淀粉做的凉粉叫粿的,比如黑凉粉叫仙草粿。

粄bǎn

也可以写作、、是客家对粿的叫法。

粑bā

本义为锅巴。在中南和西南地区引用为米制糕团。大大年前去了云南,体验了一把制粑过程。

糍cí

指糯米做的,比如南方各地都有的糍粑。民间编造故事,说糍是春秋时伍子胥发明的,分明就是江南的年糕。未经捶打的整粒米糍,也作粢zī。

籺hé

原指碎米。现为粤西和广西一些地区对粿类米制品的叫法,发音如@。其中茂名的菜包籺和北海的水籺最有名。

饵ěr

是比粿、糍更早表示米糕的字。至今云贵一带有形状各异的饵块

为何这些区域不用“糕”字?是因为“糕字晚至宋代才出现。宋之后不再有大规模中原人南迁。因此与中原交流相对薄弱的地区仍保留这些古名。

相对而言,粿的叫法影响较大,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南洋一带米糕也叫粿kueh。故而以粿作为米家糕的总代表,咱们也排队去吃。

风俗画

制作粿比煮大米饭复杂,但粿有个最大的好处,是便于外出携带。

但凡加工的糕食,自古就优先用于祭祖拜神。不同时令的粿品祭拜不同的神灵。其次是作为节庆食品,人们为了过节是不怕麻烦的。

除了过年,还有几个重要的吃粿节令。

清明粿

清明节要吃带绿色的粿。在江南叫青团,多用艾草麦草,一般为甜馅料。华南、西南和皖南地区保留了中原古法,仍用鼠麴草,也叫鼠麴粿,或叫槟醅粿。咸馅居多,比如以冬笋、香菇、豆干、腌菜、豆芽,以及咸肉等入馅,还常带辣味。

福州的清明粿叫菠菠粿,福建沿海靠海吃海,粿皮里加的是紫菜

潮州的清明粿是加入朴树嫩叶汁液制作,叫做朴籽粿,属于发酵类的发粄。用碗作模脱出,又称碗粄。凸起而裂开,状如花朵,与江南的松糕无异。

端午粿

潮汕过端午节用栀粿代替粽子,也叫栀粽。糯米粉浆中混入金黄色的栀子汁液和苏打水,略带苦味。原料中有铁离子,造成颜色加深呈棕色。用丝线切片沾糖吃,甘苦清香。

重阳粿

蒸制的粿都很松软,适合重阳节老人吃。闽赣粤客家人最应时的是九层粿,蒸熟一层再倒上一层米浆,连续蒸9次成9层。或甜或咸。以福建莆田、三明一带最出名,米浆中拌有葱蒜。

浙江西部重阳节吃撒上馅料的醅粿,其实就是发酵米浆做的水塔糕

蒸粿的笼布可用各种叶子代替,通称粿叶。

主副食

粿在华南,尤其是潮汕地区,角色类似中原地区的馒头,既是日常食品,也是街头小吃。

白粿

相当于水磨年糕,什么都不加,就是粳米蒸熟后舂成的实心粿。吃法也和年糕一样,炒、煮、烩,煮。最多的是炒芥蓝。

菜粿

一般用木雕模印压制成型。以桃粿和龟粿最多,都寓意长寿。现在逐渐改用塑料粿印了。

有馅的粿,馅料可用荤素咸料,也可用豆沙、芋泥、椰丝等甜料

有的菜粿更像北方的蒸饺,比如客家冬至必吃的鸟仔粄。

不愿费事包馅,就把菜与米粉和在一起。加入萝卜丝的叫萝卜粿,闽南和潮州叫菜头粿;吃这个也意味着博“彩头”;加入苎麻的叫苎麻粿。蒸熟后趁热蘸料吃,也可再煎、炒、烩菜或煮食。

粿条

白粿切条而成,比米粉窄而厚,也可以像河粉一样炒着吃,或煮汤粉。

粿条煮的汤粉叫粿汁,不同市乡的配料有所不同。粿条经过晾晒的,粿汁口感会更具弹性。

粿条切块晒干成粿仔脯,便于储藏。吃的时候泡软了蒸煮。

米浆粿

是米浆蒸出来的街头小吃,也叫水粿。外形很像小碗,里面可装咸菜吃。

鲎粿

潮州地区有独殊的鲎粿,是米粉浆中加入鲎hòu的血肉蒸制的。

现在鲎成了稀缺保护动物,就用肉、虾、鱿鱼等替代。

吃法类似肠粉,淋上酱油、辣酱等蘸料。

簸箕粄

最像肠粉的是闽西客家的簸箕粄。米浆用簸箕或铝盘作器皿,蒸制出粉皮,凉后包裹菜料成卷。

麻糍粿

是赣北的特色小吃,就是裹入黑芝麻粉的糯米团子。江西还有饭麸粿、灯盏粿、玛米粿、石灰粿、荞麦粿、肉圆粿、吊浆粿等不同做法的粿,分别适应不同季节。

黄米粿

或称黄元米粿,流行于浙江和江西交界一带山区的灰碱粿,类似于枧水粽。用某些树枝烧成灰后沥汁浸米,利用灰水中的碱性使粿色橙黄。吃法同白粿,具有特殊香味。

无米粿

也有不用大米的。比如油炸的油粿,金黄色诱人,是用木薯粉或红薯粉制作的,不感到油腻。福建周宁县用土豆擦粉制作的又称乌蛋粿。浙西和赣北的乌老粿则是用蕨根粉制作。浙江千岛湖畔的淳安县,冬天常吃用玉米制作的包芦粿。

 

(江苏省药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