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纤维 你明白了吗 江苏省药理学会

         1953年英国流行病学家菲普斯利(Hipsley)发现,膳食中的某些植物细胞壁成分有拮抗孕妇毒血症作用。因此首次提出了“膳食纤维”这个概念。
1960年英国疾病营养学家楚维尔(Trowell)等在东非等地发现,摄入高含量膳食纤维食物的非洲居民,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及便秘等非感染疾病发病率明显低于英国。
他先后于1972年和1976年发表两篇著名报告,将膳食纤维的含义扩展为不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指出现代文明病的发病率与食物纤维的消耗量成反比。这两份报告拉开了人类研究膳食纤维的序幕。
定义
“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是指能通过小肠吸收的淀粉和可溶性糖类。
“不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指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
198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确定了这个概念。
然而自1990年开始,发现这些多糖虽然不能在小肠吸收,但有的可在结肠发酵,能提供丁酸等短链脂肪酸等物质,照样可被人体吸收利用。由此,1998年FAO和WHO的专家委员会建议不再使用“不可利用”的说法。
1999年美国临床化学学会(AACC) 和国际生命科学会(ILSI)共同成立了专门委员会。经过多次论坛,最后确定了膳食纤维的定义 。

 

 

 

 

 


膳食纤维
能抗人体小肠消化吸收的,而在人体大肠能部分或全部发酵的可食用的植物性碳水化合物成分,及其相类似物质的总和,包括多糖、寡糖、木质素以及相关的植物物质。
通俗地说,膳食纤维就是那些不能被我们消化酶消化的多糖类,以及类似物。不能消化就不能生成血糖,也就不产生能量。这也是之前不为学界重视的原因。
种类
膳食纤维是一大类物质。按其在水中的溶解性能,大致分为两大类:
1不溶性膳食纤维
不溶于水,是植物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存在于植物种子的外皮及茎叶中,为口感粗糙的部分。主要指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
2可溶性膳食纤维
能溶于水,一般为植物细胞内的储存物质和分泌物。在植物中起到维持体积、保持水分,增加黏性等效果。主要有果胶、树胶、种子胶、琼脂、海带多糖(藻胶)等。比如水果、树皮里的果胶;阿拉伯胶、西黄蓍胶等树胶;瓜儿豆胶、燕麦中的β-葡聚糖等种子胶。它们的组成为单糖单一或混合聚合的多糖。比如魔芋多糖是以甘露糖为主,夹杂少量葡萄糖聚合而成。菊粉是果糖聚合物。
概念扩展
随着研究深入,将微生物多糖也列入了可溶性膳食纤维。近年来有人也把不能被哺乳动物消化的“抗性淀粉”,包括回生淀粉和改性淀粉,以及来源于动物的抗消化物质也包括进去,比如壳聚糖、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等。
功能
两类膳食纤维,对食物在人体胃肠道内发挥着不同的影响作用。主要生理作用有:
降低血糖和血胆固醇;
控制体重和减肥;
预防结肠癌(有争论);
增强肠道功能、有利粪便排出;
减少龋齿和牙周病。
它们要么像骨架一样撑起食物(不溶性膳食纤维),要么吸水后使食团体积膨胀(可溶性膳食纤维),从而增加饱腹感。
它们通常可刺激肠道蠕动,减少排泄物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并将吸附的有害物质带出。

 

 

其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多呈凝胶状,让食物变得粘稠软滑,从而延长胃的排空时间,减缓糖分的吸收。它们能在结肠中被微生物部分降解,生成短链脂肪酸等有益的物质,减轻肠道炎症。因此被医学界和营养学界称为“第七营养素”。
含量
膳食纤维含量取决于两类膳食纤维的总和,植物性食物大多同时含有二者。
哪些食物膳食纤维含高?
豆类和菌藻类是日常饮食中的膳食纤维大户。豆类包括黄豆、豌豆、红豆、绿豆、蚕豆等;菌藻类包括各种菇类、木耳、海带、紫菜等。
膳食纤维在谷物和果蔬中也广泛存在。动物性食物几乎不含。全谷物中的膳食纤维较多,如全麦、糙米,以及燕麦、荞麦等各种杂粮。而精加工的白米和精面粉中很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误区
应该纠正以下几个不正确的说法
膳食纤维的含量与口感粗糙细腻有关
有的蔬菜筋多口感粗,往往只是不溶性膳食纤维多些,可溶性膳食纤维或许很少,膳食纤维总量未必高。比如粗纤维很多的韭菜,总膳食纤维才1.4。而看似细腻的库尔勒梨含量6.7,多汁的砀山梨含4.2。
膳食纤维吃得越多越好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膳食纤维摄入量,成人每日为25~30克。既然制定推荐摄入量,就说明并非摄入越多越好。较适宜的摄入量与热量摄入成正比。
过量的膳食纤维会影响铁、钙、锌等元素离子的吸收。有动物实验显示,某些膳食纤维摄入过量会对肠道菌群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当均衡地摄入膳食纤维, 既保证充足,又避免过量。
低碳水饮食是健康饮食方式
有人宣扬“旧石器饮食”,选择“低碳水+肉类和果蔬”的饮食方式。
不吃谷物或豆类,仅靠蔬果和坚果,膳食纤维摄入很难达标。长期低碳水饮食并不健康,膳食纤维摄入严重不足会导致肠道菌群改变,产生过多的三甲胺和氧化三甲胺。这类物质进入体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子。
还有荒唐的生酮饮食法,只吃“高蛋白+脂肪”,不仅肠道不健康,更易造成肝肾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