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研究生及研究生导师心理素质的工作建议

建议人:扬州 大学陶丽副教授

推荐单位:江苏省药理学会

研究生群体承载着家庭、社会以及国家对其过高的期望,承担着社会各方面的沉重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显,时常出现心理疾病、精神病及自杀等恶性事件。有研究结果表明,与一般人群相比,研究生的抑郁和焦虑程度是前者的六倍多。研究生处于学业、求职、恋爱、婚姻等人生的关键阶段,总体上情感相对脆弱、依赖性较强,心理资源也相对有限,不太善于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如下:

(1)研究生早期就应该关注心理素质建设问题:在研究生生涯早期,就必须开始培养坚韧的心理素质,这样就不至于被后来碰到的各种挫折所干扰。如果一旦放松警惕,来自课业、教学、语言以及其他意料之外的各种压力会使研究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开展科学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应对生活的挑战,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和健全的人格,并且为有需要寻求心理辅导和帮助的同学提供心灵疏通的渠道。活动可以分别从危机干预专家讲座、心理展板大赛和心理健康知识大宣传三个板块开展。

(2)建议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支持建立和完善研究生的心理咨询体系和预防体系:心理咨询不仅可以减轻研究生内心的冲突和矛盾,排解心中的消极感,还能帮助研究生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从而有效地适应客观环境。因此,心理咨询是增进研究生心理健康、优化其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都进行了改善,但主要对象都是针对本科生,并没有对研究生成立专门的咨询服务机构。因此建议:高校应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心理咨询机构,并通过多种形式给研究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如设立心理咨询热线和心理咨询网站,让那些不愿意露面的研究生个体也有宣泄的渠道。此外,高校还应针对应届毕业研究生开设专栏。讲座过程中,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些常见心理问题的应对办法,帮助同学们区分心理问题和正常的心理现象,诸如郁闷和抑郁等,并向同学们介绍了如何进行危机干预。

(3)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其心理教育功能,建立多模块的研究生素质教育体系,多部门联手实施学生帮助计划。设立多种项目来支持研究生的职业发展,这是确保学生准备成为未来职业发展的动力从而增加竞争优势。以提升研究生就业软实力为目标,以多元化就业指导为途径,以创新课程体系为载体,开设研究生职业规划课,并将其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作为公选课计入学分。构建全程化教育模式。针对不同年级研究生的现实需求分层次设计教学方案,通过专题讲座、就业实践、个人职业咨询、各类考试培训及比赛等多种形式,有效提高研究生职业素养,实现研究生学业与职业的无缝对接。

(4)确立导师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职责意识。与本科生的集中式教育不同,研究生主要是师徒式的指导教育。所以,师生关系对研究生的成长至关重要,甚至影响研究生的一生。而研究生导师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到高端人才的培养效率。当前研究生导师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生导师心理档案的构建是高校开展研究生教学的需要,也是维护导师身心健康、健全高校档案管理的需要。学校应不断充实研究生导师心理档案内容,完善外部建设条件和内部管理机制,更好地化解研究生导师心理健康问题。有研究发现,通过民主型方式指导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放任型与强制型方式的研究生。导师和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有效的、用心的职业道德,便于创建更健康的工作和教育环境。导师和行政人员应由心理健康专家进行培训,以确保能够直接支持研究生的人员能够识别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并根据需要提供适当的指导。旨在增强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心理与健康的认知,进一步提升导师对研究生出现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干预能力,提高广大导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提升导师对研究生全方位教育管理的水平,为做好研究生教育工作和科研工作提供更加有利的保障。

所以应当高度重视研究生心理状态,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建立研究生心理咨询、建立干预体系,完善管理机制,努力形成“导师–学院–学校”的联动机制,共同做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要建立良好师生互动机制,加强对研究生人文关怀,从各方面关心研究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