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研究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建议

建议人:药理教学专委会秘书长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洪浩

推荐单位:江苏省药理学会

近年来,研究生自杀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如何培养研究生心理素质成为研究生导师工作的重要组成。为确保研究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有关部门和同行参考。

  1. 帮助学生完善读研规划

研究生进入课题组后,会进入一段短暂的迷茫期,在这段时间,由于专业技能不够熟练等因素,研究生不能相对独立的完成课题,需要在课题组做一些杂事的同时提高专业能力。在此阶段,导师应该与研究生多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对他们的能力进行评估,并帮助他们制定较为详细的读研规划,鼓励他们早日走出迷茫期。同时,导师可以在此过程中帮助研究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正确的人生目标对于人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可以在逆境中激发前进的动力,不被困难打倒,不轻言放弃。

  1. 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变化

导师要不定期与研究生一对一谈话,一方面是可以了解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哪些困惑,为学生答疑解惑,及时发现学生的负面情绪,进行积极引导,防止学生由于无法缓解负面情绪而酿成悲剧。同时,导师不应当过度批评学生,否认学生的能力。适当的批评可以防止学生自满,但过度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自我否定心理,容易产生悲观心理,导致负面情绪的滋生,最终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1. 坦然面对成败

坦然面对成败对于导师和研究生都很重要。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人员也不是万能的,也会出现错误,也会有失败。在面对失败时,导师不应当将错误都归结于研究生或自己,而是要理性地对待,及时调整心态,承认失败,并及时选择新的方向、新的目标去努力。导师要成为研究生的榜样,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积极正面的学习楷模,不仅指导学生专业技能,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对于研究生来说,坦然面对成败似乎更加重要。刚进入专业领域,有很多不足,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研究生不能因为害怕失败就不去尝试,就放弃探索的机会;但也要学会放弃,不能在错误的方向中钻牛角尖。也不能因为成功就得意自满,觉得自己的专业能力无人能比。要学会用平常心来面对成败,以导师为榜样,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

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保持心理健康是人生的重要组成。而科研人员更加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使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因为一时的失败而自我放弃,也不因一时的成功骄傲自满。研究生和导师要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在科研工作中砥砺前行,携手共进。

                               江苏省药理学会

                               2019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