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中央中共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激励和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树立科技界广泛认可、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加快培育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当今世界的竞争关键在科技,基础在教育,归根到底则是人才的竞争。
我国是研究生招生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学术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国际型高级人才是药学和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但是国内尚缺少具有前沿性、权威性、学术型、实用性统一的研究生药理学教材。第一版《高等药理学》(2013版)填补这项空白。然而,药理学发展飞速,诸多新的理论和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第一版部分内容已略显陈旧,新的内容有待补充,为顺应药理学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院长丁健院士组织全国药理学各领域的专家于2018年4月17日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召开了《高等药理学》(第二版)编委会议,启动了该教材的撰写,以期能为我国的医药人才培养做出新的贡献。在26家科研院校或单位的110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历经1年3个月,《高等药理学》(第二版)于2019年7月正式出版。
【现货】《高等药理学》(第二版)
丁健 主编
定 价:150.00元
折扣价:120.00元
内 容 概 述
本教材共八篇,四十二章。第一篇为总论,主要介绍药理学的发展简史及基本理论。第二篇为神经精神药理学,主要介绍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抗精神类疾病药、抗癫痫与疼痛类疾病药、抗神经免疫类疾病药的研究进展,以及行为药理学原则。第三篇为肿瘤药理学,主要介绍抗肿瘤药和蛋白激酶抑制剂,以及DNA损伤修复通路、表观遗传调控、泛素-蛋白酶体系统、靶向肿瘤代谢通路、细胞周期和死亡调控、肿瘤免疫调控与抗肿瘤药作用机制的关系。第四篇为抗炎免疫药理学,主要介绍皮质激素类和非甾体抗炎药、免疫调节剂、抗自身免疫性疾病药及微生态制剂等。第五篇为代谢性疾病药理学,主要介绍抗糖尿病药、抗高脂血症药、调脂药、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药、抗肥胖症药、抗骨质疏松症药、抗高尿酸血症药的研究进展。第六篇为心脑血管药理学,主要介绍脑血管疾病、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治疗药物,以及离子通道、微小核苷酸与心脑血管药物的关系。第七篇为病原微生物药理学,主要介绍抗菌药、抗病毒药、抗结核药和抗寄生虫药四类药物。第八篇为药理学展望,主要介绍药物基因组学、生物标志物、计算药理学的最新进展,以及其他药理学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
作 者 简 介
主编简介
丁健,肿瘤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院长;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
主要从事抗肿瘤分子靶向药物研发和个性化研究。其作为主要发明者之一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4个候选新药正在进行临床研究;多个候选新药正在进行系统的临床前评价研究。在抗肿瘤药物的生物标志物和耐药机制研究方面,发现了10余个生物标志物及多个联合用药方案。在Cell、Cancer Cell、Cell Res、Hepatology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80余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260余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10余项奖项。
副主编简介(按姓氏笔画排序)
李佳,200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所长。201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获得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2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6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药学科技奖一等奖。主要研究领域为代谢性疾病创新药物候选物的发现、作用机制和评价,基于酶分子靶向的创新药物发现研究,结合小分子探针的细胞识别和细胞命运调控研究。
李晓辉,“科学中国人”2015年度人物、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兼抗炎免疫药理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药理学会名誉理事长、重庆市首批百名学术学科领军人才。陆军军医大学药物研究所及重庆市药效评价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主持国家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民口、军特药)、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重庆市重大项目及国家1.1类新药等40余项。在Immunity、Advanced Materials、P & T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320余篇。主编、副主编《抗炎免疫药理学》《新药研究与评价》《高等药理学》等12部,参编国家规划教材40余部。主持研发系列创新药物,申请国际、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已获授权16项;获国家创新中药新药证书及生产批文各1项,在研的国家1.1多肽新药HLXK及国家1.1化药新药HLTM均已成功转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5项。
耿美玉,日本东京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学术所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耿教授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抗阿尔茨海默病(AD)和抗肿瘤的药物研发及生物标志物研究。领衔研制的国际首个多靶点抗AD新药GV-971申报上市许可。作为主要发明者研发了10余个抗肿瘤候选新药,5个进入临床研究,并同步发现了疗效或毒性监控标志物。在Cell、Cancer Cell等杂志发表论文230余篇。获国内外专利近200项。获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等奖项,入选科技盛典2018年度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蒋华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院士长期致力药物科学基础研究和新药发现,其通过应用生物学、化学、数理科学和计算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开展原创药物研究新策略与新方法、先导化合物发现和优化、药物靶标调控机制等研究。蒋院士发明了一系列靶标发现和药物设计的新方法,被国际同行和制药公司广泛应用。蒋院士对多种重要靶标进行研究,发现了数十个新结构类型的先导化合物,其中4个候选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研究,4个新药获临床批件。迄今,蒋院士在国际学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专利160项,获授权7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16项),实现成果转让4项。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多种奖项。
蒋建东,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蒋教授赴美国纽约大学西奈山医学院医学系肿瘤内科学习工作。1999年回国,就职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所长和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系主任,兼任 Acta Pharmaceutical Sinica B (药学学报英文版)主编。蒋教授长期从事药物研究,多项成果用于临床;其最突出成就之一:开展了我国原创药物——小檗碱治疗“三高”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先后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
缪朝玉,海军军医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药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药理学会心血管药理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市药理学会理事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国家药效学平台负责人,国家药理学精品课程负责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编专著教材11部,担任3种SCI国际期刊编委。主持心脑血管和代谢领域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等30余项,完成新药评价30余项。在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Annals of Neurology、European Heart Journal等发表论文190余篇,SCI引用6000余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4项,发明专利18项。入选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培养研究生40名,其中1名博士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镇学初,1996年博士毕业于瑞士日内瓦大学。1996年赴美国宾州、纽约等地多个高校求学、工作,2006年经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回国就职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任课题组长。现任苏州大学药学院院长、教授。江苏省重大神经精神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神经精神药理研究及相关药物研发。至今已发表SCI论文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8项,已获授权12项;主持/参与多个新药项目开发,其中转让2项。镇教授主持或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大专项新药创制、科技部863和973、江苏优势学科建设等项目。获得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江苏省双创个人,以及双创团队领军人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