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药资源产业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是实施中药绿色制造工程,促进中药农业和中药工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建议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广基 江苏省药理学会理事长、中国药科大学教授

推荐单位:江苏省药理学会

一、中药资源产业发展的现状

中药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是保障国民健康、发展民族医药产业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和科技进步驱动,我国以消耗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为特征的资源经济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社会贡献率强劲增长,中药资源产业的贡献率已占全国医药产业总额的1/3份额,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年产值超过10亿、50亿,乃至百亿元的标志性中药资源深加工制造企业。然而,分析其经济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大多生产企业仍属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和大量废弃的传统生产方式。表现为:依赖于自然生态提供的宝贵天然药物资源或是通过占有大量的生产力要素生产的药材,其利用率平均低于30%,约70%的剩余物和副产物被作为废物排放或简单转化为低附加值产品。

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300余种常用中药材依靠人工生产供给,种植面积达4500余万亩,产量3500余万吨,药材生产过程每年直接产生非药用部位4000 ~5000万吨,加之药材及饮片加工下脚料,产生年逾亿吨的废弃物。以消耗中药和天然药物资源性原料进行中药制药、多类型健康产品、配方颗粒、标准提取物等深加工产业化过程每年消耗药材约7500万吨,深加工产业年产生固体废弃物及副产物高达5000余万吨,液态废弃物达数亿吨。由此造成中药资源的严重浪费和对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国务院于2016年7月发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重点方向之一:“发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技术,重点推进大宗固废源头减量与循环利用、生物质废弃物高效利用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等。特别是在“十三五”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及我国经济新常态下,转变资源利用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绿色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以“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加快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

《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在“促进中药工业转型升级”项下提出:实施中药绿色制造工程,形成门类丰富的绿色新兴产业体系,……建立中药绿色制造体系。

中药循环经济的本质是发展生态经济。强调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注重整个产业链各环节资源物质的循环利用和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逐步实现中药资源产业向着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实现中药资源产业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到质量效益型增长的变革,从中药资源经济产业链环状末端的终端治理到整个环状系统全过程的生态性与经济性双效益协调发展的过程设计与控制的变革,从而实现在大中药健康产业整个经济流程中系统地节约资源和减少废弃物,实现资源经济增长的减物质化。

二、几点建议

1、亟待通过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引导和政府经济政策的激励,有效地改变目前中药深加工产业领域的高投入、低产出的传统生产方式,推动企业逐步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升与健康发展。

循环经济的核心目的是“变废物为财富”。中药资源循环利用是中药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提,通过提高中药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产业效益,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而推进我国中药产业向着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转变和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在于其功能定位是直接面向资源产业化过程产生的各类型废弃物,并通过适宜技术集成和应用将其有效地转化为新生的产品和效益。因此,资源循环利用通过在资源产业化全过程推行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将企业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质,通过技术、经济与管理措施回收有利用价值的资源性化学物质,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具有公益性和经济性的双重特性,从而实现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协调同步发展。

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物尽其用的目的,构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良性循环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中药资源产业过程推行副产物及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和延伸产业链,不仅可节约资源、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加收益,同时可遏制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担和压力,也是增强企业综合竞争能力的内在要求。这一重大的经济发展方式变革,需要从产业组织形式、产业生态系统、市场实现机制、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资源配置机制等方面探讨循环经济的促进机制,发现中药资源循环经济的本质问题和因果关系,建立客观适宜的发展方式,提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政策建议。

2、现有的中药、兽药、健康产品等相关领域的资源产业政策和法规制约着中药资源循环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亟待研究制定出台有利于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产生的副产物及废弃物具有成为相关行业和产业领域的资源性原料的合法地位。

目前在以消耗和利用中药及天然药用生物资源进行新产品的创制和生产过程均不允许相关产业领域的副产物作为合法原料进行循环利用,这严重制约着中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产业链的延伸,抑制了中药资源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不利于资源节约、节能降耗和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与绿色发展目标的实现。

因此,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解除不必要的限制性政策壁垒,为中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促进我国中药资源经济产业链各环节开展中药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并在相关领域推广应用,可预见的产业化前景概括为:(1)促进中药固废物在农、牧、渔、畜、禽等领域的食物补充、疾病防治、生物农药、土壤改良与修复等行业的有效转化与应用;(2)提升中药资源化过程的利用效率,有效回收废弃物中高附加值的生物活性物质,将有效节约自然资源;(3)减少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产生的大量废渣、废水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治理成本;(4)节约中药原材料消耗,节省土地空间和劳动力。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跃加快了工业生态文明到来的步伐,我国的中药资源产业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也必将遵从循环经济发展方向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资源经济学与工业经济学家均认为,现代工业生产中最大的商机来自于对传统工业废弃物的有效利用,资源产业化过程产生的各类废弃物被分门别类回收利用和循环生产,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还带来了含金量更高的生态环境效益。
3、建议政府科技管理部门重视和加强中药资源循环利用过程的应用型基础研究和循环经济产业发展过程的科技支持与投入,有利于逐步实现中药产业副产物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关键科学问题的认识和技术体系的形成和辐射推广,必将有效改变全国行业目前中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局面,有效延伸中药资源经济产业链,有利于节能减排,发展中药产业绿色经济,也必将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中药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保障中医药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大力开展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根本支撑是科技进步,根本动力是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当然也是政府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公共义务。

中药资源循环利用与资源循环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中药农业、中药工业、环境科学等多个相关领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科技资源的支持与投入,形成一批又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和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才有可能使之不会只停留在口号和文件上。因此,需要借助多学科力量和应用现代科学方法与集成技术开展系统的科学研究,揭示其多途径、多层次资源化价值和潜在利用价值,并有效转化为中药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全过程,不断提升中药资源行业的提质增效和绿色发展,对于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