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加大力度对贫困地区教育资金的资助

江苏省药理学会 唐国华

贫困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挑战, 消除贫困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首要任务。 中国的贫困人口占世界贫困人口的 20%, 贫困问题一直阻碍着经济的发展。按照中国的贫困标准,目前中国依然有832个贫困县和 12.8万个贫困村,    贫困家庭高达 2948.5 万户、贫困人口高达 7017万人。[[1]]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教。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是 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的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关键是机会公平。让贫困地区的儿童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因此,解决好贫困地区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新时期我国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对贫困地区的教育研究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紧迫任务。

一、我国贫困地区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总体来看,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偏低,整体形势不容乐观。经过统计资料分析,发现我国目前贫困地区的教育所遇到的问题是多样化的:

①师资与硬件设施问题。

中西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差距大,尽管大部分省份小学、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城乡基本相近,差距很小,但有的省份城乡整体水平还较低,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原因为教育经费紧张或不足,办学条件简陋,校舍和教学设备严重不足等,学校的布局不合理,适龄儿童就近无学可上,去远方学校又没有条件寄宿。城乡教育质量差距仍然很大,农村优秀教师调入城镇任教,教师和基层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②城市化造成的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与实际需求偏差。

人口向城镇的聚集会导致学龄人口地域分布的变化,必然导致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与实际需求的偏差。表现为:流动儿童导致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浪费,城镇小学不能满足学龄儿童的入学需求;城镇中学在校学生数迅速增长,中学生入学率的提高越来越受到教学资源不足的限制。

③撤并校问题。

根据国家政策的导向,本来希望通过整合教育资源来提高办学效益,为此调整中小学布局,把分散和不合理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但是,在撤并过程中导致一些学龄儿童没有学上,上学成本(时间成本)过高而辍学、失学。

从上述结论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贫困地区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投入不足,无法保障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要求,也无法满足人民对接受良好的教育的强烈愿望。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相对落后,或者说,其教育事业尚未得到平等的发展,似乎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但对于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扶持政策的设计而言,仅仅对该事实有粗略的判断还远远不够,更需要的是对这一事实有一个精确的把握。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央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和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决定率先启动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工作,为全国其他连片特困地区提供示范。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处,是典型的“老、少、边、山、库、穷”地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地区。 因此,本研究以湘西教育现状为突破口,从实践的角度深入探讨以下问题:① 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是怎样的?② 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存在哪些突出问题?或者说,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其程度又是怎样? 相应的,对上述问题的科学回应则我们关注的根本问题。

二、湘西自治州基本情况

湘西即“湘西州”,全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因位于湖南(简称“湘”) 西部而得名,为土家族和苗族集聚地。 面积 1.54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64.58万 ,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72. 9%。湘西地区现有贫困县乡18个,占湖南省的47.4%,贫困人口160.21万,占湖南省贫困人口的38.5%。

根据最新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湘西全州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146777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266394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923148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847359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全州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46807人。湘西州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 6.8年,分别比湖南省和全国低 1.3 年、 1. 4 年;总人口中接受大专、 高中和初中教育的人口分别比全国低 1.2、 0.3 和 2.4 个百分点;全州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分别比湖南省、 全国少1.0、1.7个百分点;文盲人口比重为 9.6% 。人口素质的滞后严重制约了湘西地区的和谐与发展。

三、湘西教育发展现状

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湘西教育事业一直落后于湖南省内其他地市。近年来,在湘西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下,湘西教育工作者将湘西教育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然而,湘西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还明显滞后,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还有不小的差距。

(一)教育经费投入

通过分析湘西州今年来的财政公报,我们可以发现,财政教育预算逐年增长,2014年全州教育经费预算19.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27%。争资上项成效显著,争取到位上级资金12.8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义务教育保障机制资金4.03亿元、“全面改薄”项目1.59亿元、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9555万元、农村初中校舍改造5684万元、中等职业教育项目1450万元、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1700万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舍维修改造7036万元、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项目3755万元。

但是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湘西地区的投入总量不足和生均教育事业费不高。2014年湘西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拨款为30.73亿元,只占湖南省784亿元的3.9%、长沙市104.2亿元的29.5%。普通高中生均5689元,只占湖南省生均6543元的86.9%、长沙市9127元的62%;职业高中生均5904元,只占湖南省生均8996元的63%、长沙市17926元的31.7%。

(二)湘西学校发展情况

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湘西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1926所,其中幼儿园559所、小学1150所(含教学点917个)、初中160所、普通高中22所、职校28所、高校3所、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505467人,其中在园幼儿93663人、小学生198055人、初中生100435人、普通高中生45588人、职业高中生23930人、大学生43465人、残疾学生454人。有教职员工34416人,其中幼儿教师5699人、小学13181人、初中8536人、普通高中3317人、职业高中1256人、高校2341人、特殊教育学校72人。

1、学校数和学生数逐年减少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湘西教育的发展历程,笔者通过梳理今年来湘西教育发展公报的相关数据信息,对2010~2014年5年期间湘西学校教育发生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图1、图2呈现了湘西全州所有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量的情况。

从图1、图2中,我们可以发现,近五年来,湘西州的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量呈现递减趋势。截止到2014年,所有类型的学校总量仅剩446所,而在校学生数在2014年比2013年略微增长,但是整体涨幅并不明显。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学校资源的整合,鼓励撤并校,这可能是导致湘西学校数量,在校学生数量锐减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大量劳动力外流,随之他们的子女也会离开湘西地区,这也可能也是导致学生数量的减少的一个关键因素。

 

 

2、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存在差异

从具体的学段来看,大学学校数量不变,学生数量基本呈现上涨趋势;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有逐年递减的趋势;普通中学的学校数和学生数量变化幅度不明显,但2014年比2010年有所下降;小学学段无论是学校数还是学生数都有明显减少的趋势。(具体见表1、表2)大学阶段学生数量上涨,一方面说明随着我国人口素质的不断发展,本科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拥有本科学历的人群也逐步增加,另一方面也说明湘西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良好,吸引了大量的学生报考湘西地区的高等学校。小学学段学校和学生数的减少一方面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有关,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湘西地区的人口流动现象,越来越多的湘西人走出去,湘西地区的生源也渐渐向外流失。因此,如何在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带动基础教育的发展,使湘西生源“留下来”,是湘西地区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3、大班额现象严重

教育部2002年就明确规定了中小学的班额数:小学是40~45人,中学(含初中和高中)为45~50人。在进行全国调查时,教育部将班额的大小划分为六个等级:“25人及以下”为小班额,“26~35人”为偏小班额,“36~45人”为正常班额,“46~55人”为偏大班额,“56~65人”为大班额,“66人以上”为超大班额。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湘西地区人口的流动,以及湘西地区教育管理体制由原来的以乡镇为主提升到县级统筹以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选择的最简便的管理办法便是集中。于是,整合资源,拆除村小,小学集中到乡镇,中学集中到县城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在湘西地区逐渐展开。在教育资源不够的情况下,大班额现象自然不可避免地更加突出。调查显示,湘西州基础教育大班额现象严重。目前,全州存在大班额问题学校148所,占到了全州中小学的35%以上。其中55人以上班级2581个,80人以上班级337个,100人以上班级4个,最大班额104人。大班额违背正常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班额的大小与教育质量高低直接相关。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近年所做的一项专项监测结果发现,大班额或由代课老师执教的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普遍较差。中小学校每个班级的学生数,是经过科学测量确定的学生接受教师指导和教师工作量的基本指数。超过国家规定的大班额自然会直接损害学生的基本受教育权和教育品质,也让一线老师处于超负荷运转的多重压力之中。因此,如何避免大班额现象是提高湘西地区教育质量,减轻教师工作压力的当务之急。

(三)湘西教师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湘西州共有教职员工34416人,其中幼儿教师5699人、小学13181人、初中8536人、普通高中3317人、职业高中1256人、高校2341人、特殊教育学校72人。

1、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

湘西的学校教师结构基本呈现“倒三角”形。一旦大批老教师退休,必然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的现象在湘西州的学校中已相当严重。如永顺县共有小学教师2178名,其中,50岁以上的475人,占21.8%。泸溪兴隆场小学显得更为突出,全校共有25名教师,全部为50岁以上的教师。

2、教师专业性差

首先,学历达不到现代教育的要求。湘西教师普遍学历较低,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不足30%。调查发现,中学专任教师中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达 83.94%,虽然与 1993 年颁布的 《教师法》 规定的标准较为接近,但与城市初中以上中学教师的学历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农村中学教师本科学历仅占 38.32%,小学教师本科学历仅占 1.83%。因此,湘西州教师学历提高的任务还是相当繁重而艰巨。

其次,专业教师匮乏。调查发现湘西州部分农村小学虽已开出国家规定的全部课程, 但大都由非专业教师任课,80%左右乡村小学没有英、 音、 体、 美、 信息技术老师。同时,大部分教师是民办教师转正的,如兴隆中心小学教职工数是88,民办转公办的教师有60人,占教师68.2%;大罗湾小学教职工数是42人,民办转公办的教师有26人,占教师的61.9%。而民办教师大都未接过系统教育,自我更新和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差, 难以满足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

3、教师收入与生活水平低

首先,工资收入水平低。与其他地区教师相比,湘西教师的收入主要是靠工资收入,而且工资又只是名义工资,许多“空调”部分湘西教师或许永远都不能兑现。根据201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湘西地区月收入在801~1500之间的教师占30.8%;月收入在1501~2000之间的42.2%;月收入在2001~3000之间的占22.6%;月收入在3001~4000之间的有17仅占4.4%。湘西教师的月均收入为1754.23元,即年均收入为21050.76元,这一数字明显低于中华英才网上发布的2004年全国教师的平均年薪22274 元。湘西教师总体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是:实行绩效工资以来,虽然给湘西教师收入带来一定增长,但由于湘西经济相对落后,当地因财政困难而无法保证教师绩效工资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收入的高低对教师的工作有重要的影响。调查发现,湘西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对工资的满意度较低,因而不专心工作、责任感不强,经常想寻找机会改变工作环境或改变岗位,导致流动性较大,影响师资队伍的稳定和他们的工作效果。收入尽管低,但开销却不小,尤其是意外开销大。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湘西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开销大、乐趣少。在农村学校成家的教师,双职工占的比例少,在同一学校或地方的更少,而且“半边户”的男教师不少。一般到了周末,农村校园里很难找到教师,两地分居的教师回了家,子女在县城上学的去看望子女,“半边户”的教师回家务农或看望乡下父母,而年轻教师进城游玩的更多。据调查,88%以上的湘西教师进城都会或多或少参与一些不良活动,如聚会喝酒、赌博等,加上人情往来多,各项开销大,一些教师甚至入不敷出,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

其次,住房条件差。湘西中小学教师不安心工作,加上自身收入水平不高,集资建房的可能性很小,而学校住房建设投入又不足,有的学校连一般住宿都难以解决。调查中,许多学校教师选择了“暂时性居住”(据了解,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大多数认为自己将来发展的空间是城市中的学校,等攒足钱了,到时候在城里买房)。所以,许多学校两人一间房的现象很普遍,有的学校是让青年教师与学生一起住集体宿舍,在农村学校基本上无居可安。

其三,福利待遇少,缺乏应有的保障。像教师们的医疗保险制度,现在许多地方教育系统将教师医疗统一交付保险公司,而保险公司则制订出诸多不利于受保人的条款,而且大部分湘西农村地区还没有符合医疗条件的医院,教师生病必须辗转到指定的医院,必须是重病住院才能支付部分医疗费,而教师们在工作生活中一般性的医药费开支则远大于符合报销条件的部分,这样,教师的医药费主要还是靠自己来保障。

4、教师工作环境差

在湘西,教师普遍认为学校教育经费不足;硬件、软件不好;教学设施陈旧、短缺。与其他地区的学校相比,一是教室破旧,无一配备多媒体,实验室、计算机教室也大多设备不全、不规范,形同摆设;二是没有运动场或运动场很不规范,根本不能开展正常的教学与训练;三是办公条件差,教学管理所需要的办公电脑少。根据一项调查纤细,湘西的65所中学中,仅有教学、办公电脑共155台,许多学校根本没有办公电脑,懂电脑的教师也少,熟悉电脑的教师仅568人,占
所有专任教师的18.93%;四是学校配套设施少,教师基本上不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教学。加上教育经费管理不规范,教师工资在一个地区的不同县就出现很大差别,有的只发基本工资,所有补助都一刀切。

四、对湘西教育发展的建议

针对目前湘西教育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认为,要摆脱困境,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克服困难,破除障碍,做实以下工作:

首先,加大投入,积极完善基础设施。作为制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教育经费是对教育条件与教育资源的绝对保障。 因此,国家和地方财政应适当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对此,上至市州领导部门,下至县乡教育各级领导部门,应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挈机,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帮助,科学统筹,合理规划,凸出重点,用有限的资金,极力完善多媒体设备、网络化教学设备、理化实验设备、体育训练设施等,争取实现学校建设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的目标。

其次,落实好师资培训经费,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一是现行的国培计划要多倾向贫困地区教师参训,为教师进一步更新知识、 更新观念提供优秀资源平台。 二是教师职后培训机构,要求到贫困地区学校基层进行,现场培训,让贫困地区教师更好地将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不仅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提高培训的实效。三是加强贫困教师的教育科研指导,国家、省、州各级教育研究机构到贫困地区学校现场培训,提高贫困地区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四是健全教师轮岗制度,丰富教育资源,带动贫困地区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 五是提供贫困地区教师置换学习的机会,让贫困地区教师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专业成长。

再次,争取支持,大力强化保生工作。学生是教学的唯一对象,是学习的唯一主体,两个“唯一”决定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加大小学、初中保生力度,确保优质生源不外流、学生规模不缩水。为此,学校应积极协调与其他部门的工作交流,建立新的学生入学升学机制,结成利益共同体。此外,积极向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努力形成保生长效机制。

最后,提振信心,努力增强凝聚力。教职员工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者,学校办学的综合成绩的好坏取决于教职工队伍的素质高低和敬业程度。因此,州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大力增强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政策留人,事业留人,但最关键的是待遇留人。在薪酬上,努力增加教师津贴,积极落实绩效工资,进一步合理增加对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教师的各种津贴补贴,使农村中学教师的薪酬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相符合,对优秀人才引得来、用得好、守得住。生活上,积极改善教职工的生活条件,争取资金建造教师宿舍,解决老师生活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