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药理学会 金原冰 王静旋 吴小瑜 周红 林莉莉 张迪
众所周知,酒后驾车、疲劳驾驶是引起车祸的重要原因,但诱发车祸的另一隐患——药驾却往往被人们忽视。在服过药物之后,由于药物的作用,人们容易出现精神疲乏、注意力不集中、昏昏欲睡、意识模糊的状态,此时仍驾车上路无疑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药驾”无疑恰似“盲人骑瞎马”,其潜在的社会危害性不言而喻。国外对发生交通事故死亡的驾驶人员采集血液样本,乙醇阳性率达到51%,而其他药物的阳性率也接近18%。可见,药驾的危害并不亚于酒驾。
我们通过为期半年的社会调查,通过数据采集、比对、分析,了解无锡市居民对于药驾的认识程度以及医药工作者对于药驾隐患的重视程度,在呼吁相关部门加大对这些危险驾驶行为的治理和处理力度的同时,呼吁大家提高重视程度,珍惜生命,要像远离“酒驾”和“毒驾”一样,远离“药驾”。
一、什么是药驾
交通事故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为因素 许多研究证明,在药物影响下的驾驶简称药驾(driving under the inference of drugs,UDID ) 易诱发交通事故。
随着人们驾车外出日益普遍,而因驾驶员服药原因造成的交通事故也不在少数。在一些追尾的交通事故中,因服药后驾车而引发的事故有很多。《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指出,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或者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
二、药驾的危害性
药物具有两重性,即在起到防治作用的同时,也往往产生对病人不利的作用,那就是药物的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两重性,常会使驾驶员出现嗜睡、眩晕、幻觉、视物模糊、辨色困难、定向障碍、多尿或多汗等症状,这些都会影响人的反应能力和正常操作,常会出现反应迟缓和判断失误。国外很多国家已经特别关注药驾问题,酒后驾驶的法律同样适用于药驾 国内资料显示,服药后驾车发生的交通事故占整个交通事故的 10%左右。
随着人们对药驾认识的不断增多,最近几年国内关于药驾的文章和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多,文章多数介绍药驾的危害性,哪些药物可能影响驾驶,以及避免药驾的对策。新闻报道多就某次交通事故当中某种( 些) 药物诱发交通事故进行报道,事后调查发现司机对事故的原因浑然不知,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药驾严重性的认识相对不足目前国内药驾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关于药驾的文献比较少。
三、易引发交通事故的药品
上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对神经系统有影响的催眠药物、出现恶心呕吐反应或变态反应的药物、止痛类药物、兴奋剂、治疗癫痫的药物,以及抗高血压药物和降血糖药物等7大类药物,列为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有专家认为,某些药物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强度远远超过酒精。常见影响驾驶能力的药物酒精传统意义上也是一种药物,但是多数情况下都将酒精和药物分开来讲。除酒精之外,一些药物对驾驶能力的影响也比较显著,具体归纳如下:
1.含乙醇液体制剂
一些中药在炮制中会用到乙醇,服用后可能会被检测为酒驾。另外,几乎所有的酊剂药物都含酒精,像云南白药酊,实在需要服用时,最好休息半小时后再上路。例如,藿香正气水是居家旅行必备的常用药品,该药品的主要辅药是乙醇,含乙醇(酒精)40%至50%。不难看出,这些含有乙醇的药品在服用过后都不可以驾驶,其实这里就是等同于酒驾。
2.感冒类药物
感冒药类药品主要作用是解热、镇痛、消除鼻塞、流鼻涕等感冒症状,其主要成分可能是对乙酰氨基酚、马来酸氯苯那敏等,这里的马来酸氯苯那敏具有抑制感冒症状的流鼻涕和鼻塞但同时具备中枢抑制作用,服药后可出现头晕、嗜睡等现象,对驾驶有明显影响。
3.抗过敏药
临床常用的抗过敏药物主要是组胺H1受体阻断药,其中一代药物中常见的有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异丙嗪(非那根)、克敏嗪、赛庚啶等具有显著的中枢神经抑制的作用,用药后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嗜睡、头昏、全身乏力的现象,对驾驶而言需要禁用。
4.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
(1)抗抑郁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时,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压力也在不断的上升,抑郁症的患病率在逐年升高。其主要通过影响中枢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容易引起病人出现低血压、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等现象,严重影响驾驶安全。该类药物中常见的有丙咪嗪、舒曲林、氟西丁等。
(2)镇静催眠药:该类药物的特点是随着剂量的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会不断的增强,小剂量即可产生困倦、嗜睡和视力模糊等不良反应;中等剂量的镇静催眠药可产生近似于生理性的睡眠状态。常见药物有地西泮、佐匹克隆、唑吡坦等。
(3)其他药物:在作用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中除了抗抑郁药、镇静催眠药之外,还包括抗精神病药物比如氯丙嗪、氯氮卓、利培酮,镇痛药吗啡、哌替啶等,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这些药物都不同程度,不同机制的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影响驾驶的安全性。
5.降压药
某些降血压的药物特别是在服药初期,易出现昏迷等不良反应。如普萘洛尔引起的乏力、嗜睡、低血压、心动过缓和晕厥症状,硝苯地平普通片容易引起头痛、眩晕、心悸和低血压反应,都可影响到驾驶安全。上述传统降压药物已不再使用或改进了剂型,实现了24 小时持续平稳降压,结合小剂量多组分联合用药的策略,显著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水平有了革命性的变化,高血压人群合理使用新型降压药物有利于驾驶安全。特别需要提出的是,驾驶时严禁使用如哌唑嗪、特拉唑嗪,其可能出现的体位性低血压症状可致昏迷,严重威胁驾车安全。
6.降糖药
所有降糖药的共性不良反应都有低血糖,血糖过低会导致心悸、头晕、多汗糖尿病患者在驾驶车辆过程中,要谨防出现药物性低血糖反应,以免引起心悸、头晕、多汗、虚脱症状。特别是在饥饿状态下用药更容易出现问题。国外有研究发现,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引起的驾驶意外与血糖水平相对较高相比有增加的趋势。提示驾驶人员使用降糖药物要注意得到临床医生的指导,宜采用降糖作用平稳、不易出现低血糖反应的品种。
7.抗心绞痛药
抗心绞痛药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缺血区工学,降低心肌耗氧量而达到抗心绞痛的效果,但是用于心绞痛的药物例如硝酸甘油、普萘洛尔、硝苯地平等,都具有抗心绞痛和降低血压的双重作用,其中降低血压可致头昏、眩晕等严重影响驾驶安全的情况,故在驾驶前和驾驶时都应该避免使用。
8、肠胃疾病药
一些司机由于长时间驾车,可能用餐时间不固定,久而久之会落下肠胃方面的疾病,所以更不能忽视此类药物。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以及抗酸药等,都有上述不良反应。而解除胃肠痉挛的东莨菪碱和阿托品,会导致较长时间的视物不清。
9、驱肠虫药
服用甲苯咪唑(安乐士)和阿苯哒唑(肠虫清)后,若同时进食大量油腻食品,可使肠胃过度吸收药物,进而出现不适;服用药物过量更会诱发黄视、绿视等色觉变化,使司机辨认不清红绿灯。
四、药后驾车情况调查
学会设立了调查小组设计了一份有关药驾的调查表。利用周末,在无锡市各大超市停车场、加油站、步行街等,随机进行问卷调查500份,并针对数据做出汇总。此次调查中,90%的被采访者具有驾车经历,年龄段分布比较均匀,学历层次呈正态分布。在500分有效问卷中97.5%的人群所学专业和从事工作与医药行业无关,这就基本排除了此次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受访人群专业的相关性,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和科学性。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总结,我们从中发现以下几点:
只有36.5%的受访者表示了解并清楚知晓服用药物后会影响驾驶的安全性,有53.8%表示听说过,但是不是很清楚,有9.7%的人群则完全不清楚服用药物不当会影响驾驶的安全性。这就说明了,我们在市民中进行药驾安全的宣传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听说过药驾(UDID)的人群中,有50%的人是从大众媒体的宣传中获得,有28.8%来自于驾驶员考试时候的培训班,有13.5%来自于医务人员的用药指导。
基于90%受访人群都是驾驶员,我们对这些人群进行着重讨论。这些接受调查的驾驶员在生病就医时,有65.5%会主动向医生告知自己驾驶员的身份,但是也有将近1/3的驾驶员没有这个方面的意识。与此同时,67.3%的受访者表示,在就医时医生没有询问“是否是驾驶员,是否从事精密操作”等,而在药店购药时,也有63.5%的营业员在导药时没有主动询问购药者是否为驾驶员。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医药人员在进行医药服务时,大约有2/3没有主动询问病患是否驾车,而这一问题值得我们以及医药人员的反思。
而从另一方面,16.9%的患者在服用药物前会认真阅读每一条药品说明书的注意事项,71.1%的患者只会粗略的浏览一下说明书,2%的患者甚至表示从不在服药前阅读注意事项。其实,在药品说明书中会明确标注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如果仔细阅读可以最大程度避免因为服用药物不当而造成驾驶上的隐患。
调查研究发现有48%的驾驶员在一周内服用过降压药降血糖药、感冒药、止痛药、震惊催眠药中的一种或几种,而这些药物服用后都会或多或少的引发驾驶员出现乏力、嗜睡、注意力无法集中、焦躁、体位性低血压等症状,对驾驶安全是很大的隐患。进一步的统计结果显示,服用这些药物驾驶员比例达分别是降血压药(23%)、降血糖药(10%)、感冒药或止痛药(20%)、镇静安眠药、抗抑郁药和肌肉松弛药(6%).
受访驾驶员中有87%表示有过服药后驾驶的情况,统计结果显示,驾驶员服药后驾驶过程中有的饥饿感为5%、打瞌睡20%、无法集中注意力31%、眩晕21%、焦躁7%,以上集中不良反应都对驾驶安全构成隐患。
根据以上数据,统计发现,在我市,90%左右驾驶员不知道药物会影响车辆驾驶的安全性,10%的驾驶员知道能够影响车辆驾驶安全性的最多的药物是感冒药,对于降压药、降血糖药物、中枢神经抑制剂等药物了解不多,缺乏全面的、系统的认识影响驾驶的相关药物。
根据以上数据统计,开展群众性的关于药驾的宣传活动,提高人们对于安全驾驶的认识,刻不容缓。
五、药后驾驶的预防措施及避免方法
调查发现,国外对发生交通事故死亡的驾驶人员采集血液样本,乙醇阳性率达到51%,而其他药物的阳性率也接近18%。药驾的危害性可以与酒驾相媲美,我国近年来对酒驾的危害性作了大量的宣传,并对酒驾从严监管,加大了处罚力度,酒驾的发生率已经有了显著的降低。但是,在禁止药驾现象方面措施明显不够,很多老百姓甚至不知药驾为何物,本文通过前期的调研总结、国外相关法律法规借鉴、文献调研等方法,对如何避免药驾,提高驾驶安全,降低交通意外,总结如下:
(一)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应尽快补充完善关于“药驾”的监管和处罚条款,明令禁止在驾驶时服用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此外,还要尽快出台对“药驾”的检测方法和判定标准,并在各类交通安全事故责任调查中实行,对明知服用违禁药品仍驾驶的人员,依法予以严惩。并广泛宣传“药驾”的概念、危害性,使更多驾驶员树立安全用药、规避交通意外的意识。同时,建议我国尽快从法律层面出台相关规定,对药品实行“驾驶等级”的分级管理。只有国家层面上出台相应的药驾法律法规,才能做到依法治理社会药驾现象,减少药驾诱发的交通意外,确保人们群众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
(二)药品包装时标有醒目提示标志
在法国,根据药品对司机驾驶能力影响的程度,将药物分为4个等级,并要求药厂在药盒上以不同颜色标识,警示药物对驾驶能力的影响。在中国,根据之前的调查发现,未发现有药品对影响驾驶能力的警示标志。法国的药品对驾驶能力影响程度以不同颜色的标识区别值得我国借鉴。
(三)医药卫生人员提示
医药卫生人员诸如医生、执业药师等有责任和义务对病人用药后对驾驶安全的影响作出提示和建议。之前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的老百姓对医药专业知识了解不多,不能有效的理解药物的药理知识,从而对药驾危险性的认识深度不够,不能重视某些药物服用后对人体的影响,从而引发驾驶危险。我们建议,不管医院行医的临床医生或监管药品使用的临床药师、社会零售药店的药品购销员、执业药师都要对病人说明所用药物对驾驶的影响程度,引起驾驶员的重视。
(四)驾驶员相关培训
之前的调查研究发现,驾驶员对药驾的相关知识非常匮乏,大多数只停留在在表面的记忆,而且都不是很全面。如果能对驾驶员系统培训药驾的相关法律法规、危害性、相关药物知识,那么因药驾导致的交通意外会大幅度的减少。
(五)加强监管
与酒驾一样,如果不严加监管,同样会造成许多的交通意外。那么如何加强药驾监管呢,目前因为法律法规缺失,药品种类繁多,诱发驾驶员驾驶危险的身体很多例如血压过低、血糖过低、头痛、嗜睡、乏力等,在检测方面存在难题。
综上所述,要降低药物对驾驶能力的影响,从国家层面应当出台相应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应该加强药驾危害性的舆论宣传以及监管,医药卫生行业的人员要做好用药指导合理病人用药、药品包装有药驾标识,驾驶员个人应当系统的学习药驾知识、合理使用药物,做到相关药物的“吃药不驾驶,驾驶不吃药”。
下一阶段,我们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人流量较多的超市、社区展开志愿者宣传,让更多的人熟悉“药驾”,从而提高自己安全驾驶的能力,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贡献出我们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