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人:南京大学孙洋教授 南京中医药大学孙东东教授
推荐单位:江苏省药理学会抗炎免疫专委会
江苏省作为全国科技创新的领军省份,拥有大量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银龄科技工作者(指退休或临近退休的高层次科技人才)。这一群体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技术专长和行业洞察力,这一群体不仅是科技创新的活字典,更是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智慧富矿。然而,现行“传帮带”政策在发挥银龄人才核心价值方面仍存在以下不足:
1. 机制不够系统:传帮带工作缺乏明确的目标规划和动态评估,部分流于形式;
2. 资源匹配不足:银龄人才与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合作缺乏有效平台和资源;
3. 技术更新滞后:部分银龄人才对新兴技术接触有限,难以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
4. 角色定位单一:政策过度聚焦银龄人才参与科研项目,忽视其在知识传播、公益服务中的独特价值。
优化“传帮带”政策,不仅有助于盘活银龄科技人才的“智慧存量”,更能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实践指导与职业发展支持,从而提升全省科技创新效能。为进一步优化“传帮带”专项政策,激活银龄人才价值、培育青年科技力量,提出如下建议:
(一)制定分层分类的传帮带计划
完善校企联合传帮带机制。根据学科领域、技术方向和企业需求,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精准匹配机制,明确传帮带周期(如1-3年)、阶段目标(如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团队建设)及考核指标。每季度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传帮带效果进行考核,重点关注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技能提升、项目参与度及成果产出。
设立“银龄导师工作站”。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设立“银龄导师工作站”,提供场地、经费和设备支持,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时设立线上反馈平台,定期收集银龄人才和青年群体的建议,动态调整合作模式。
实施“双导师”培养模式。在传帮带过程中,为青年科技工作者同时匹配银龄导师和青年骨干导师,前者侧重经验传授,后者协助技术落地与创新实践。并从省级科技经费中划拨专项基金,支持青年群体在传帮带期间开展探索性研究,鼓励其独立承担子课题或小型项目。
(二)优化资源配置与协同环境
搭建数字化协作平台。开发相关传帮带智慧平台,整合需求发布、资源匹配、成果展示等功能,实现信息共享与高效对接。创建江苏银龄科技智库与数据库。建议由省科技厅牵头,建立覆盖全省的银龄科技人才数据库,按学科领域、技术专长分类标注,实现精准检索与动态管理,吸纳顶尖人才参与省级科技规划咨询、重大项目评审及技术标准制定。
加强跨部门政策协同。由科技厅牵头,联合教育厅、人社厅等部门,在人才流动、职称评定、成果归属等方面出台配套政策。例如,青年科技工作者参与传帮带的经历可折算为继续教育学时,银龄人才享受返聘待遇等。此外联合媒体营造尊重传承的社会氛围,通过宣传银龄人才的典型事迹,举办科技传承论坛和师徒成果展,增强社会对传帮带工作的认可度。
(三)强化银龄科技人才技术更新与知识传承
 为银龄人才配备“数字化助手”,协助其掌握数据分析工具、虚拟仿真平台等新型科研手段。支持知识成果系统化整理。设立“银龄科技专著出版基金”,资助其总结学术经验、编纂技术手册或行业白皮书;鼓励高校开设银龄讲堂,邀请其录制精品课程,纳入省级教育资源库并向社会开放。
开设官方账号等多渠道传播媒体(如抖音科技频道、微信视频号),鼓励银龄人才通过直播平台分享技术经验,每场直播配备助手负责技术调试与互动管理;对优质直播内容剪辑为短视频,投放在省级科协官网与高校慕课平台,形成可复用的教学资源
(四)构建银龄科技人才公益服务体系
成立银龄科技公益导师团。由省科技厅联合科协、行业协会,遴选具有丰富经验的银龄科技工作者,按学科领域组建公益导师团队,定向服务青年科技群体、中小企业和基层社区;并明确导师团职责:包括技术咨询、科普宣讲、产业诊断、青年职业规划指导等,每年需完成相应公益服务。
开展银龄科普活动。组织银龄科技工作者深入学校、社区、乡村,围绕人工智能、生态保护、健康医疗等主题举办科普讲座、实验演示;联合媒体制作系列短视频,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科学知识,覆盖省内外受众。
(五)深化银龄科技人才对企业与产业的公益指导
建立银龄产业顾问团。针对中小企业技术瓶颈,组织银龄科技工作者开展公益问诊,每季度举办行业技术对接会,提供免费技术解决方案;在开发区、产业园设立“银龄科技工作站”,派驻顾问团队长期驻点,协助企业优化工艺、提升能效。
推行“银龄带青企”计划。鼓励银龄科技工作者与青年创业者结对,通过“技术帮扶+资源链接”模式,助力初创企业规避技术风险;对帮扶成效显著的银龄人才,制定并授予相应奖励制度,并推荐其参与省级创业大赛评审。
四、结语
银龄科技工作者是连接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的桥梁。通过政策引导其聚焦公益领域,既能最大化释放其经验价值,又能为青年成长铺路、为产业升级赋能。建议省科技厅联合多部门统筹推进,将江苏建设为科技公益先行区,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银龄人才利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