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枇杷能止咳吗?

江苏省药理学会

咳嗽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是人体为了保护自己进化出的一种神经反射。气道里一旦有了炎症,受到痰液刺激就会咳嗽。正常气道进入异物也会引起咳嗽。

虽说咳嗽是对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措施,但咳的时间长了也对上呼吸道造成伤害,影响睡眠和日常生活,还是不能放任不管。尤其是慢性咳嗽,多与过敏性疾病有关。药房药店常见到枇杷止咳糖浆,或者是“川贝枇杷露”等。每到枇杷成熟上市,商家就宣称枇杷可止咳润肺,建议大家多买。

实际你把瓶子拿过来,端端正正地,戴上眼镜或借助放大镜,仔细瞧。发现了没有,作为零食吃的枇杷膏里边确实有枇杷果制作的,但正规药用枇杷膏里用的却是枇杷叶。为什么那么甜?它就是“糖浆”啊!可以说,这瓶中物,重量的一大半是糖,比水还多。一般糖浆中的糖在75%左右,是以辅料自居的主料。那枇杷能不能止咳呢?这要掰扯掰扯……

枇杷是蔷薇科枇杷属的常绿小乔木,有金丸、芦枝、炎果、焦子等别名。北方不太多,即使种活了也不结果。南方各地都有,种类很多。最甜的产自长三角一带,但个头小,果期晚而短。华南、西南的果大,但大都味淡或酸味大。

大有大的好处,适合加工。比如做罐头,酸味大正好可节省柠檬酸的用量。福建云霄在网上叫卖的枇杷干,并不是真正的果干,实际上是果脯。果干是什么也不加直接晒干或烘干的,比如柿饼、红枣、葡萄干。福建的“枇杷干”加了很多糖,所以是果脯,就是因为当地的品种偏酸。也有的经过盐渍,那就属于凉果类了(类似话梅)。跟用什么盐无关,就是因为枇杷成熟期大量原料上市,来不及处理不得已的做法。厂家们知道枇杷果本身并不止咳,因而有的在枇杷果脯里加上川贝、甘草之类。

枇杷果脯都是去核的。其实枇杷核也能吃,里边多少含有一些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素。不过要处理。枇杷核晾干后,打成粉,味道还不错,可加到各种食物中,如粥、面包、饼干等。

实际上枇杷核里才含有少量镇咳物质。它与苦杏仁一样,含苦杏仁苷,水解后产生的氢氰酸具有镇咳作用。但氢氰酸也有一定毒性,所以一次不能多吃,尝尝味即可用来熬正宗枇杷膏的是枇杷叶。枇杷叶里也和枇杷核一样,含有少量苦杏仁苷。

苦杏仁苷也叫扁桃苷,在蔷薇科植物里普遍存在,包括苹果核、梨核、樱桃核等,多少都含有一些。苦杏仁苷是氢氰酸、苯甲醛与葡萄糖结合形成的苷,水解后生成氢氰酸、苯甲醛和葡萄糖。杏仁的清香气味就来自分解出的苯甲醛,也叫杏仁醛。

有人戏称苦杏仁苷为维生素B17。其实它根本不属于B族维生素,因为它并不具有辅酶性质。之所以被夸大,是因为有人声称它可以抗癌,这个说法没有临床证据。此物水解释放出的微量氰化物具有镇咳作用,好在其含量很低,否则吃多了也会中毒。枇杷叶中还有三萜类物质熊果酸,可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这个物质具有镇静、抗炎、抗菌等作用,比苦杏仁苷作用好多了。单纯用枇杷叶止咳的效果有限,必然搭配很多其他药材。看看某款枇杷膏的成分表:

【成份】枇杷叶、罂粟壳、百部、白前、桑白皮、桔梗、薄荷脑。辅料为蔗糖、香精、苯甲酸钠、枸椽酸。不同的药材配伍,制成不同的“枇杷膏”。如川贝枇杷膏、京都念慈庵枇杷膏、强力枇杷露(膏)等。还有和梨一起熬膏的,可能儿童更容易接受。然而大家最容易忽视的是里边的糖,它才是主要功臣!

枇杷膏为稠厚半流体,按剂型属于糖浆剂。各种止咳糖浆的止咳原理,是通过其中的药物成分与糖浆本身共同起作用的。

不能忽视糖在膏中所起的作用。高浓度的糖既可抑菌防腐,也可祛痰镇咳,有时止咳作用可能比药材更大。前些年美国有不少人尝了华人超市的蜜炼川贝枇杷膏,感觉不错。甜丝丝的冰凉口感,浸润喉咙还是挺舒服的,治不治病不重要。

浓稠的糖浆通过覆盖咽部黏膜表面,减少气流对咽部炎症刺激。有人认为,单单甜味,即可激活与咳嗽抑制相关的脑区,从而减少咳嗽发作的频次和强度。在广西就有用甘蔗烤出汁来止咳的方法。糖浆虽说在默默地起作用,但人们仍误认为是药材的功劳,很少有人单吃单糖浆去止咳的。既知如此,服了糖浆剂后就不要马上喝水,也不要兑水一起喝,以免糖浆被稀释而降低保护黏膜效果。糖浆剂开了瓶也不要久存。尽管高糖可以防腐,或加有防腐剂,但开瓶后即与外界空气接触,微生物和水分也会进入,加速质量下降。真正效果明显的止咳糖浆,是加了化学药物的,一般是中枢性或外周性的镇咳药,或舒张支气管药,或祛痰药。

最常见的是加了右美沙芬等药物。右美沙芬与之前使用的可待因,都具有中枢镇咳作用,并属于吗啡类精神药物,尤其适用于干咳病人。这类药的作用较强,可以不加糖制作成溶液型合剂。它们虽然效果很好,但因具有潜在的成瘾性会被不法分子用来嗑药,国家相关部门实行了管控。患者也可选择其他剂型的药物治疗,比如片剂或胶囊。具体需要用哪类止咳药要遵医嘱,不可自作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