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药学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及策略建议

建议人:江苏省药理学会临床前药理专委会秘书长、徐州医科大学周雪妍教授

推荐单位:江苏省药理学会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承担着培养高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我国医药产业正逐步壮大并形成全产业链,从科研到成药急需符合行业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适应我国医药领域发展对药学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完善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教育部自2010年起新增药学硕士专业学位。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定位于培养医药领域具有药学行业背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其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主要涉及药学领域中的产品应用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药品注册与申报、药品推广与流通、药品监管与管理等各方面。

国务院关于《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和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制度。深化产教融合就是要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方式转变,将产业与教育融合,将生产与教学融合,不断增强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产教融合联合培养药学专业研究生,对整合企业、高校的教育资源,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药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2018-2023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战略规划和企业战略咨询报告》中提出大健康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要注重研发技术的创新和人才培养,传统的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跟不上产业的更新,导致大健康产业所需人才短缺但医疗人才就业压力大。此外,由于我国生物与医药类专业的培养要求较高、基础知识厚、课程门类多且学科交叉广,人才培养主要以“研究开发型”人才为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关注程度较低。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

1.目标定位不确,缺乏实践能力导向

学生毕业考核多以论文为主。以论文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使得获得的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实际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偏离,专利成果转化率低。相对于药学产业及市场需求而言,学生在知识运用和实践经验上相对匮乏。药学是一门专门性、创新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实践教学成为药学专业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分学校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把握不到位,缺乏对学生行业能力意识的培养,从而失去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本身的特色。

2.培养模式趋同,专业类型特色尚未凸显

十余年来,我国医药卫生领域蓬勃发展,国家急需能够解决领域及行业实际生产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对这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药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关注相关专业课程和教材的学习,多数知识构架以教材内容为主。部分培养单位在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方面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有趋同现象。很多导师在教育理念上没有转变,仍然按照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来培养,与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混杂授课情况比较严重,部分培养单位没有或很少设置专门的专业实践环节,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

3.实习实践基地不足,合作机制需要加强

目前,虽然很多高校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联合培养机制,但是校企合作模式时效性差,共赢一体化模式仍有待优化。由于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导致企业建设培养基地的积极性偏低。此外,高校和培养基地之间往往存在发展目标和运行体制不同、责任划分不明、成果认定不清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高校和培养基地共赢的一体化模式,强调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充分调动基地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科研目标决定人才培养高度,科研经历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成果转化正向推动人才培养过程。解决药学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充分发挥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作用,共建特色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加强药学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及策略建议

产教融合是我国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深化产教融合是提高生物医药应用型人才培养效率,增强学生专业素养的关键和抓手,能够切实增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体系及模式,使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结合起来,衔接起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尽快建构“双向融合、四化驱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形成药学“人才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

“双向融合”,即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培养方案与产业需求、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培养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校-企双向融合”;“四化驱动”,即课程模块化、问题情境化、师资多能化、考评多元化,通过以上模式形成符合研究生培养特性和社会需求的新型培养模式。

  1. 打造校-企“双向融合”协同育人体系

(1)培养方案与产业需求的融合

由校企医多方共同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经过校政行企多方共商、共享、共建、共创的协同探索,构建通识人文-医药基础-专业核心-个性化选修阶梯式进步、以生物医药为特色的“阶梯式、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产教融合的交叉复合型人才特色培养模式。高校主导,企业、医疗联盟、地方政府协同配合监督,从教师选拔、培养培训、监督评价等环节齐抓共管,形成校政行企在师德师风建设上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良好局面。

(2)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的融合

关注行业创新链条的动态发展,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建立培养方案持续改进机制,依托行业企业对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前沿的第一手信息,及时调整优化培养方案。在持续改进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实现共同评价培养目标适应度、培养过程有效度、培养环节覆盖度、培养结果符合度,共同提升师资匹配度、教材实用度、课程适用度、实践保障度,共同追求人才培养多元度、毕业要求准确度、培养质量满意度、项目成果转化度,从而确保学院培养的人才与行业需求保持高度一致。

(3)培养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融合

明确高校、企业在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作用。强化培养单位和实践单位的衔接,推动高层次、复合型药学人才的培养。培养过程充分考虑产业需求,充分利用优质社会资源,发挥用人单位的主观能动性、人才需求和资源优势。一方面,研究生可以将企业(医院)的实际问题浓缩成科研课题,帮助实践单位克服技术困难,提供药学服务或开发新的生物制药产品;另一方面,企业(医院)为研究生提供研究设施和实践指导条件,开展人才培养和培养工作,为培养高层次科研应用型人才开辟重要渠道。

2.建立“四化驱动”产教融合育人机制

四化驱动,即课程模块化、问题情境化、师资多能化、考评多元化。打造“产-学-研-转-创-用”一体化的产业学院发展模式,以产业为导向、以教育为支撑、以科研为引擎、以转化为路径、以创业为动能、以应用为目标。

(1)课程模块化:对接产业需求和企业用人要求,校企共同对各专业原有的专业课进行调整和重新开发,构建更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由精准医学、生物药学、生物医学检验技术、转化医学、临床药学五个课程模块,覆盖生物药物的研发、生产、质控、临床评价与应用等全产业链。其中,精准医学专业对接产业链上游,主要开展疾病治疗靶点筛选、药物的修饰设计等;生物药学对接产业链中上游,主要开展生物医药的生产与质量控制等;生物医学检验技术对接产业链的中下游,主要开展生物医药的质量评价、体内外标记示踪等;转化医学和临床药学对接产业链下游,主要开展生物医药的临床试验研究,安全性、有效性评价以及临床合理应用等。五个课程模块相互支撑、互为依托,通过交叉融合,实现生物医药人才的特色化培养,形成服务于生物医药产业的课程建设方案。

(2)问题情景化: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以项目任务为驱动,大力推进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及时将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更新,实现课程内容与标准规范、工艺规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理论教学中,校企教师通过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规划者、知识的主动探索者、问题的解决者。实训实践中,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由教室和实验室迁移到现实生产环境,强调学生的实践主体性,在解决真问题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推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实施“沉浸式”实践教学方式,以项目小组为单位,以任务和问题为牵引,让学生贴近真实项目开展探究学习,在寻找问题答案中促进知识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师资多能化:校企双方共同探讨创新“一专多能”型教师的培养和聘任机制,建立企业师资培训基地,通过参与企业的技术服务与研发,真实体验企业的生产流程,掌握实践技术能力。充分利用校企“资源共享、人员双跨”的合作运行机制,一方面聘任行业专家以江苏省产业教授等形式担任兼职导师/教授,另一方面鼓励校内教师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引企入校,送生入企”,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4)考评多元化:除发表论文外,还可采用专利、调研报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突出学生的过程性表现评价。针对性制定评价考核方案,强化过程性评价,建立多主体、多元化的评价考核创新机制。由校企双方成立课程考核评价小组,采用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过程性评价主要由出勤情况、课堂互动、课后作业、实践操作、项目设计、问题处理等组成。项目化课程主要对项目选题、开题、方案评审、中期评审、终期答辩进行全面评价。终结评价以综合能力测试为主(包括项目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产品意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评价),由传统的试卷考核为主转变为综合能力考核与项目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3.坚持“亲产业、跨学科、强应用”的人才培养理念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制定培养目标,建立“双向融合、四化驱动”的培养体系,通过聘请行业专家完善校企“双师”双向交流机制;通过组建高水平产业学院完善校企实践基地共建机制;通过成立产教研究中心完善校企合作服务机制;通过校企共建课程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通过“评价-反馈-改进-提高-再评价”的闭环管理系统,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对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展望

我国自2010年设置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以来,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确立以培养药品研发、注册、生产、流通、监管、药学服务等技术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指出,要“遵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规律,坚持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两种类型同等地位、同等重要”“ 以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为方向,以强化两类学位在定位、标准、招生、培养、评价、师资等环节的差异化要求为路径,以重点领域分类发展改革为突破,推动学术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分类培养,健全中国特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高校践行校企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