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五味

江苏省药理学会

人体有视觉、听觉、触觉3个物理感受,以及味觉与嗅觉2个化学感受。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在味觉的基础上再考虑其他感官性质。

味觉指能溶于水的物质分子被舌头上的味觉器官检测出,产生的特定感觉。比起其他动物来,人类的嗅觉敏感度较差,但味觉却很敏感。在哺乳动物中,人类的味觉敏感性名列前茅。这得益于人类的舌头特别发达,所以能说会道,还会搬弄是非。

人类居食物链的顶端,荤素通吃,选择性极多,因而味觉进化得格外发达。这可是品尝美食的资本。日常烹调,必然与味觉打交道,还是要从基本味觉说起。

日常食物的味道都是拼合的,叫做复合味。就像视觉是由三原色能拼成五彩缤纷一样,各种不同味道只不过是几种简单的基本味觉勾兑出的。不同地域的人对基本味觉的分类不完全一样。古代各国普遍认同的五味是“酸甜苦辣咸”。欧美还多出个金属味;印度多出了涩味;

中国比印度又多出个鲜味。现代人认识到辣是痛觉并非味觉。

而涩味是食物中某些多酚类物质刺激口腔,使蛋白质凝固时而产生的一种收敛感觉。尚不能确定为基本味觉。

另外金属味,或称“血味”,已经确定是由一种环氧不饱和醛类化合物E2D发出的,但它属于嗅觉并非味觉。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人们认为味觉只有酸甜苦咸4个基本味。

20世纪80年代,鲜味被普遍认同,2003年正式确定为第5种基本味觉。近来还发现了脂味,有待验证是否可作为第6种基本味道。目前可以完全确定的基本味道就是酸甜苦咸鲜5种。

味觉生理舌头是最主要的味觉器官,表面上密布乳头状小突起,称为“舌乳头”。每个舌乳头上有若干类似花蕾的味觉感受器,所以叫味蕾。味蕾内有40~150 个味觉细胞,每个味觉细胞内又有几种味觉受体。每种味觉受体对应一种基本味。

当然,上颚、咽头、颊肉、喉头上也有少量味觉受体,整个口腔内分布的自由神经末梢,也有弱弱的感知味觉功能。

呈味物质刺激味觉受体,产生不同种类和强弱的味觉信号。信号经由神经系统传导到大脑中枢,分析出不同的味觉。

从接受呈味物质的刺激,中转信号,到分析出滋味,有0.3-1.1秒的延迟,整个过程比视、听、触、嗅都慢。人们在形容食品感官时,排序也是“色香味”。几种基本味觉中,咸味的感觉最快,苦味的感觉最慢。但就敏感性来说,苦味比其他味觉都敏感,更容易被觉察。

味蕾越多,味觉越敏感。估计中国人的舌头味蕾最密集。婴儿有近万个味蕾,成人几千个。狗狗整天耷拉着的舌头上才1500个味蕾。猫星族更差,连甜味都感觉不到。

味蕾一般10~14 天更新一次,年龄越大更新能力越差。随年龄的增大,味蕾数量会减少。过了保质期60岁,味蕾减半,味觉敏感性逐渐衰退。

味觉的敏感性可用阈值来表示。阈值是感受到某种味觉所需要的最低浓度,数值越小敏感度越高。按照测定方法有绝对阈值、差别阈值和最终阈值等几种表示方法。比如常温下正常成人的绝对阈值:蔗糖(甜)为0.1%;氯化钠(咸)0.05%;柠檬酸(酸)0.0025%;硫酸奎宁(苦)0.0001%。

以往曾认为舌头的不同部位对应不同的味觉,后来发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舌头各部位的味觉细胞分布并没有什么区别。

呈味因素水溶性 有味感的物质必须有一定的水溶性。不溶于水,或溶解度小于阈值的物质是无味的。一般来说,溶解快的,味觉产生的快,消失的也越快。

比如食糖、食盐,味道来的快,走的也快。而大多数强力甜味剂,如甜菊苷、甜蜜素等,虽然很甜,但由于水溶性小不容易清除,滞留在口腔内的后感时间很长,给人以不愉快感。

酸味一般停留时间长些,苦味物质一般水溶性不高,更是慢性子。

温度味觉产生的最适宜温度是10-40℃,30℃最敏感,太凉和太热味觉都变迟钝。比如蔗糖在25℃时阈值0.1%,0℃时则为0.4%,变迟钝很多。西瓜最甜温度是8℃,这是因为西瓜中含有部分果糖。果糖与蔗糖不同,温度低反而甜。如果是桃和杏,所含的糖以蔗糖为主,冰镇后反而甜度下降。

食材形态软硬度、松散性、粘稠度,都对味觉的强度产生影响。比如粘稠的食品可延长味觉时间。不同的颗粒细度的食盐溶解速率不同,感觉咸味强度不同。大家比较一下白砂糖和绵白糖。

味道变化有时两种或多种呈味物质混合,会使味觉产生强度或类型的改变,称为味觉的相互作用。比如苦味加酸会更苦,而加甜则降低苦感。前者叫相助,后者叫相杀。和视觉、嗅觉一样,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判”或“错觉”。比如,先吃甜再吃酸,会觉得更酸。

华南地区有吃未成熟的芒果、菠萝等水果蘸酱油的习惯,就是利用咸味可降低酸味,并可提升甜度。

味的相助作用添加少量其他味,使主味更加突出。除了酸助苦,还有:蔗糖中添加少量食盐,蔗糖的甜味更加突出。味精中加盐更显鲜味。醋中加少量的食盐,酸味更重。

味的协同效应

也叫味的相乘作用。两种具有相同味感的物质混合,强度超过两者单独使用的味觉强度之和。比如:味精与核苷酸混合时,鲜味明显增加。蔗糖与甘草酸共同使用,甜度大于二者相同浓度单独使用。

味的相杀作用

又称为味的拮抗作用。指一种味能减弱另一种味强度的作用。比如:味精可降低食盐的咸度;

甜味可抵消一部分苦味。典型的例子是咖啡加糖。甜味也可缓和酸度和咸度。

味的转化也叫变调作用。两种呈味物质相互影响,导致味感发生改变的现象。比如刚吃过苦味,喝清水也觉得水甜。因此评酒、品茶,每次换品种都必须重新漱口,防止前味干扰。有一种原产非洲的“神秘果”,食后可令酸变甜。

另外,长期受到某种呈味物质的刺激,味觉强度会逐渐减弱,出现味的疲劳作用。比如连续的吃糖,就会觉得越来越不太甜了。同样,喜欢吃辣和吸烟的人,味觉较不敏感,一般也口味偏重,吃的过咸。

可能还有心理作用。比如试验表明,同样的甜点,做成圆形的比做成其他形状的感觉更甜。通常街头卖烧饼的,咸的做成长形,甜的做成圆形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