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巾市是一条让时间流淌变缓的老街

江苏省药理学会

南京城内主干道上已经改造得面目全非了。然而在高楼林立的modern街区背后,仍隐藏着许多老街巷,徜徉其间往往把你拉回过去的回忆中,忘记了已经时过境迁。网巾市就是一条让时间流淌变缓的老街,在这可以继续体验一下老一辈的生活方式。

网巾市位于南京人民大会堂西侧,南起长江路,北至观音阁。明代时,此处是销售网巾的市场,故名。网巾,是用来束发的网状物。最早是明太祖朱元璋定下了规矩,男子出门头上必须戴网巾。因此在明代,网巾是家家户户的必需品,网巾市也必然非常繁荣。

明朝皇家官方专门从事祭天大典乐舞的场所是神乐观,迁都北京后建在天坛西边。传说神乐观在今网巾市西面。一日,朱元璋微服巡视到这里,见一道士编结网巾,裹在头上可任风吹雨打头发不乱。朱元璋试戴了效果不错,于是第二天下旨全国推行网巾。于是这条原不见经传的街道,便成了经营网巾的专业市场,就此称为网巾市。然而明代的神乐观在光华门(正阳门)外,具体位置是现在的石门坎观门口,与网巾市隔着12里路。看来这传说是道士老婆编的,不靠谱。朱元璋在洪武初年确实下过“复衣冠如唐制”的诏令,目的是恢复汉族习俗,“禁止胡服、胡语、胡姓名”。本着“望其服而知贵贱,睹其用而明等威”的政策,严格规定了全国官员百姓衣冠服饰的形制、质地、颜色、大小、发式等。如着装盘领衣,不得用玄、黄二色,士民皆束发髻顶,官员要戴乌纱帽。无论是束发还是戴乌纱帽,都需要在头上裹网巾罩住头发。这都是听从某懂行的内阁大臣意见而定的,并非道士。

网巾网眼细密,用黑丝、马尾、棕丝等材料编织,万历年间又引入人发。因强制性推行,网巾就成了明朝标志性头饰,因而也成为明太祖本人、官员和百姓的生活必备物。(不知秃头用不用?)当时东亚其他国家受明代冠服制度影响,也使用网巾。韩剧的古装戏中仍能看到。清兵下江南时,许多明末志士“不忘明制”,头裹网巾不剃头而遭屠杀。明朝遗民南逃,网巾也传到越南.

网巾是明代的刚需,清代易服改饰后,也就可有可无了,只有女子束发髻还用。虽说这条街的店铺都转行做起其他生意了,但街名依旧叫网巾市。如今网巾市一半摩登一半市井,仍旧繁华。城市的高速发展,让它最大限度的包容不同的文化、人群和生活方式.从长江路口进去,赫然入目的是跨街两侧的金盛百货,从珠宝首饰、喜庆用品、服饰鞋类、文化办公用品、家用照明、餐具家电、零食小吃……应有尽有。

这里的都市百货馆商品价格普遍不高,受到许多中老年市民的欢迎。在没有“淘宝”等网购平台时,它就是主城区市民经常光顾的购物场所。这条街边的其他住户也都习惯做服务业生意。说到服务业,最主流的当然是饮食。在这条新旧更替的街巷上,既存储着老南京人童年的味觉记忆,也很像是附近上班族的日常食堂。在这仅仅350米的小街上,就汇聚了10多家鸭子店。

街道两旁和支巷里的网红小吃店鳞次栉比:笑开云汤包店、大卫厨房、黄福记面馆、老城南马太面馆、卓粤拉肠……都一一标在了年轻人的美食地图上,成了他们的打卡地.网巾市真正体现了“大隐于市”的闲逸潇洒境界。

喜欢这里的人,即使环境再纷繁噪杂,也能借老街巷的原生态,缓解高楼大厦带来的压抑感,维持内心的宁静.

人们提起网巾市,不免将周边一些小街小巷连带看成一个街区. 比如:估衣廊是条南北向小街,南起长江路,北至北门桥。明清时期是贩卖旧衣商铺集中地,原名故衣廊。原来南京城里有三个故衣廊,另两个早已消失,这条路曾是官道而保留下来。杨将军巷西起网巾市,东至碑亭巷,居长江路和珠江路中间等距。原称“杨家爷巷”,明朝杨姓将军居此故名,民国时改称杨将军巷。民国时期铁道部(孙科任部长)、兵工署(张群任署长)、何应钦等创办的“中央女子法政学校”、南京电讯局、中国回教协会南京分会均设在杨将军巷。解放后,南京卷烟厂在杨将军巷9号、南京自动化及仪表协会在46号。日本占领时期,这里是重要的难民收容所。这里现为玄武区医院及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在地,是个五脏俱全的麻雀型综合医院。

它是考驾照和执业药师注册体检指定医院之一,而我们全省最大的三甲医院反而不是。安将军巷西从洪武北路,隔着网巾市在杨将军巷对面。传说明代安姓将军居此,清代曾名安将爷巷。如意里位于杨将军巷北边,西起网巾市,东至太平北路,隔街就是1912街区。很多城市都有如意里地名,皆为取“吉祥如意”之意。这里发现过太平天国壁画。石婆婆庵西起网巾市,东至太平北路,处于长江路和杨将军巷之间,因庵而名。为网巾市最长的支巷。石婆婆真名叫芮娘,明洪武年间礼部尚书陈迪家的乳娘。燕王朱棣靖难时,忠于建文皇帝的陈迪全家遇难,芮娘匿藏陈迪五个月的第七子陈珠,留下了陈家唯一的骨血。民众崇拜她的大义美德,塑石像建庵,人称石婆婆。

另外,鼓楼附近还有个石婆婆巷,秦淮区红花街道有个石婆庙,六合竹镇则有个石婆村。还有不少店铺起名石婆婆。全国各地有很多类似的石婆婆。肚带营与石婆婆庵同一条路的西段,是明初建都时,为军马制作马肚带的作坊及市场所在,属于正儿八经的军工行业。以前肚带营是南北走向的,现在成了东西向,街巷的肌理完全变了,只是保留个名字而已。这一带的好几条街巷连竖个路牌都困难。香铺营此处临近进香河,明代时为便于乘船祭祀香铺云集而得名。民国年间雅化为“相府营”。此处曾有黔宁王沐英的府邸。1987年该巷并入拓宽的洪武北路了,只留一条窄窄的支巷。巷子虽消失,但仍留下空名与肚带营和石婆婆庵分享。比如相府营小区在肚带营上,而香铺营小区则在石婆婆庵上。在与网巾市相交的路口上有个香铺营集贸市场,是新街口街区最大的菜场。居住在这里的人,可以说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绝不用为吃发愁。一路上小吃店一家挨着一家,网巾市和红庙组合的美食街,形成了知名的夜市片区。红庙西起洪武北路,东至网巾市,对面连接如意里,路口是网巾市的最北端。再向北就是可以通向珠江路的观音阁了。明代这里因有座红墙庙宇而称红庙儿街。这条不足200米的街上汇集了50多家小吃餐饮店,成为南京美食的地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