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药理学会
常听有人抱怨:“为什么我对你这么好,你却不领情?”这种事例太多了,小到朋友或情侣之间,大到国与国的交往。心理学家对这种现象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是“食盐效应”,告诫人们为什么要智慧行善。原指做菜时,盐不可或缺,但是放得太多却让人难以下口。后被教育心理学家引用,将不可缺少,但是也不能过多的现象称之为食盐效应.
食盐效应可不是盐效应(Salt effect)。化学中的盐效应,是指往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加入没有共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使弱电解质溶解度增大的现象。而 “食盐效应”里说的盐,是日常生活中做菜的盐。有个寓言故事,有一头驴,平常天天喂它吃草,时间一长它不喜欢了。有次主人无意中在草料里加了一把盐,草料立刻就变得有了滋味,非常可口好吃。于是驴兴奋地想,从此以后每天不吃草料只吃盐!然而仅仅试吃了一天盐,这头驴第二天就皱着眉头重新找草吃了。
食盐在烹饪中既可以单用,也可百搭。做菜时缺了任何其它调料都能勉强,惟独缺了盐,手艺再高的厨师也无可奈何,调和不出可口的菜肴来。盐具有其它调料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厨房里不可或缺。食盐不仅是必需的调味品,作为电解质还有利人体健康。然而食盐放的太多,也没法吃了,同样让人皱眉。若是舀一勺盐直接送在嘴里,肯定会使人反胃呕吐。食盐吃的过多还会引起高血压。所以,再好东西也应当适度、适时。否则就是吃力不讨好.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度,就算是自己非常喜欢的,对自己有利的事,也不可追求过多。一旦过度,事情就容易变质。
教育实践中,经常有老师批评学生之后说:“我是为了你好!”但学生并不怎么领情。做家长的在管教子女时也常遇到类似情况。原因在于,施教者不明白“需要的才是最好的”。教育之于学生,犹如盐之于做菜。要讲究合适,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出力不讨好,甚至还会带来负面影响
正如人们常说的,锦上添花,不及一次及时的雪中送炭。助人为乐也是如此。只有当别人需要的帮助,以及在别人有需求的时候,这种帮助才是最好的。再多的锦上添花,也比不上一次及时的雪中送炭。雪中送炭相当于在没有盐的菜里加盐。锦上添花好比是已经有了盐了再添加。比如你在雨天借给没带雨具的一把伞,人家会非常感激你。若在不雨不晒的天递给人家伞,虽然是好意防止下雨,但人家很可能以为你不想拿了在卸包袱。
任何好的东西并不是越多越好的,而是“需要的才是最好的”。过度的善意,会被他们认为是施舍和怜悯,对方不仅不会感激你,反而会反感和记恨。国与国之间也如此。因而要适度。否则伤了被帮助者的自尊。同样的,扶贫也要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