簕菜,南方的刺儿菜

江苏省药理学会

在我们日常食物里,有很多原来是野菜、野果,逐渐变为可口的果蔬的。以蔬菜为例,蒲公英、荠菜、马齿苋、蕨菜、菊花叶、马兰头等,以及户外山野的香椿、刺龙芽等,以前都是完全自生自灭,如今为了吃都人工栽培了。不少野菜有一定的地域性,即便是种植也局限于个别省区,比如有个浑身长刺的野菜“簕菜”。

Eleutherococcus trifoliatus五加科 五加属植物白簕的幼嫩枝叶。为披散灌木,常攀附于其他灌木或乔木上。五加属这一大家子的标配是身上长刺,比如同属植物五加、刺五加等都如此。簕菜长得与它们有点像,也是互生掌状复叶,别名鹅掌簕。刺五加是小叶5枚,而簕菜是3枚,它的种加名trifoliatus即“三叶的”。因而也叫三叶五加、刺三加。做菜吃的嫩芽就叫白刺尖。“簕”本为一种有刺的竹,俗称“刺竹”。这种竹子常用作篱笆,所以也叫笆竹、篱竹、棘竹。“簕”也作竹子上的刺,在广东话里“簕”就是“刺”,普遍表示带刺的植物,比如簕杜鹃、簕古(露兜树)等。白簕就是白刺,这种浑身带刺的簕菜,也可在菜地和庭院边充当绿篱。

白簕广布于中国的中部和南部,西自云南西部,东至台湾,北起秦岭南坡,南至海南的广大地区,村落、山坡、路旁、林缘和灌丛中均有分布。印度、越南和菲律宾也有。它浑身都有刺(簕),不仅枝梗上、叶柄上,连叶缘和叶背的叶脉上都有小簕。而且它的刺都是倒钩刺,不小心被刮到,皮肤会被划伤,衣服也会挂破。所以它是一种很讨人厌的植物,巴不得全都铲除。不过这种以往人见人恨的野草,现在却成了许多人喜爱的植物,很受欢迎。在一些地方还把簕菜作为经济作物批量种植。广东省种植簕菜最多,该省江门市的恩平簕菜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近来当地还年年举办簕菜节。

以往恩平人食用的簕菜主要还是野生的。后来当地与省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多年合作,经过近二十多年的人工驯化栽培,逐渐形成一套特别的生产方式。从此在恩平开始大量种植簕菜,平均亩产约1000公斤。

有人会问,簕菜浑身是刺,能吃吗?须知,它尚嫩时枝叶的刺还不硬,一煮熟就更软了。吃簕菜就像北方乡村吃刺刺牙(小蓟)一样。簕菜嫩芽炒鸡蛋,软嫩可口,味道芳香浓郁。此蔬焯水后凉拌,美味爽口。入口时略带苦味,但咀嚼后回甘,令人回味无穷。恩平当地人还会制成牛肝小肉窝勒菜、水豆豉蒜子窝勒菜、勒菜肉粒荷包蛋等多样菜品。不过,当地人最喜欢的吃法是“簕菜鲫鱼汤”。

恩平人认为清明吃簕菜可以明目,一直流传谚语“要想眼睛明,清明吃簕菜”。过去清明节前后,人们到山野林边摘采簕菜。现在有了种植,采收方便多了。集中在春天采收,过了季就老了不能吃了。采多了自己吃不了可保鲜出售,也可腌制酱菜,或晒成干菜供应市场。每年可采摘5~7次。集中在春天采收,过了季就老了不能吃了。采多了自己吃不了可保鲜出售,也可腌制酱菜,或晒成干菜供应市场。每年可采摘5~7次。如今恩平簕菜已渐渐传播至广东各地,成了地道的“老广味道”。它也渐渐被全国享用过它的食家们认可。簕菜也可晒干后打粉,用于烹调和食品加工,做簕菜烧饼、簕菜糕、簕菜月饼等。当地客家叫它苦刺心,做擂茶(油茶)里也用到它。广西山里人也吃簕菜。喜爱野菜的云南人更是当仁不让。簕菜在西双版纳是各民族主要食用的野菜之一,尤其是节日中常备的生食品种。不过,云南一些地方常将它误称作刺五加。刺五加虽与簕菜同属,嫩叶也是可食的野菜,但它是东北、华北一带才有的,一般是包饺子或炖汤吃。

簕菜也可晒干后打粉,用于烹调和食品加工,做簕菜烧饼、簕菜糕、簕菜月饼等。当地客家叫它苦刺心,做擂茶(油茶)里也用到它。广西山里人也吃簕菜。喜爱野菜的云南人更是当仁不让。簕菜在西双版纳是各民族主要食用的野菜之一,尤其是节日中常备的生食品种。不过,云南一些地方常将它误称作刺五加。刺五加虽与簕菜同属,嫩叶也是可食的野菜,但它是东北、华北一带才有的,一般是包饺子或炖汤吃。

簕菜的嫩叶和枝梢中所含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还是比较丰富的。而且还含有皂苷、黄酮类等带苦味的成分。这些苦味成分,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2016年,五加属整体被列入国家林业局第五批发布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林业保护目录》中。该属植物,乃至整个五加科,大都具有药用价值,如滋补、抗风湿、抗应激、抗疲劳、抗肿瘤等作用。包括人参、五加、西洋参、三七、刺五加等,多与治疗风湿痹痛、腰膝软弱等病症有关联。白簕也不例外。白簕在民间,尤其是傣药、僳僳药、佤药、彝药、毛难药、仫佬药、壮药、瑶药、哈尼药、土家药、布朗药、苗药、侗药、基诺药等南方少数民族药中,都是常用的草药,用于祛风消肿、舒筋活血,治疗感冒、咳嗽、风湿、坐骨神经痛等症。簕菜的嫩枝叶烘干,既用来煲汤,也是可泡饮的簕菜茶,据说喝下去会清热解毒。也有人觉得它能减肥,毕竟在某种意义上,减肥的过程就是在抗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