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下乌龙茶

江苏省药理学会

乌龙茶真的会闹乌龙。乌龙茶也叫青茶。青是青,绿是绿,青茶和绿茶分明是两类不同的茶。可很多人,一说青茶就往绿茶身上靠。赤橙黄绿青蓝紫,青色谱带处于绿色和蓝色之间。电脑上色调RGB配色表上,R、G和B分别代表红绿蓝,在色值上填(0,255,255),显示的就是青色。说明青色与绿和蓝有关:

乌龙茶介乎于红茶和绿茶之间,也叫青茶。乌龙茶既有红茶甘甜香醇的特色,又有绿茶鲜美浓郁的味道。外形结实沉重,叶片肥厚呈墨绿色,茶缘具朱红色的锯齿。最大的特点是花香气馥郁芬芳。

我国的习惯,茶按色泽大致分绿茶、红茶、青茶、黄茶、白茶和黑茶六大类。色泽的区别本质上是制作工艺造成的。青茶(乌龙茶)整体上归入半发酵茶。

所谓“发酵”是个将错就错的说法,实则酶促氧化(褐变),并非生物学意义上的微生物发酵。这与土豆、苹果、茄子等削皮后放置在空气中表面发红是一个道理,是茶中的多酚类物质(单宁,或称鞣酸)被空气中的氧作用结果。茶多酚在多酚氧化酶催化下氧化缩合,颜色褐变,涩味下降。采摘下来的鲜茶叶叫茶青,经过以下主要工艺加工成乌龙茶:萎凋摇青杀青揉捻烘焙。后三步是所有茶共有的,头两步体现了乌龙茶特有工艺。

萎凋是茶青消散水份的过程,有室外晒青和室内晾青两种萎凋方式。摇青也叫做青。通过反复摇动和静置,使叶片的边缘互相碰撞而产生了酶性的氧化作用,形成乌龙茶“绿叶红镶边”的特点,以及独特的芳香。摇的次数影响了发酵程度。杀青,做青后立即锅炒或滚筒加热杀青,抑制茶叶的酶促氧化,也叫炒青。揉捻,靠手工或机械揉和捻,使茶叶缩卷成条形或珠形。同时破坏茶叶的细胞组织,便于日后内容物容易浸出。烘焙,烘干除水使成干茶,便于保存,防止变质。高温下也增加某些香气。慢火多次烘焙出的称为炭烧乌龙茶。

乌龙茶传说是由宋代闽北建州的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的。传说的真假莫论,实际乌龙茶的创制与黄茶一样,都是做绿茶做“错”了歪打正着形成的,只是错的节点不同。

乌龙茶产生于清代1725年前后,某次采收后的茶青因偶然情况未及时蒸制杀青,出现了局部变红而意外创制出来的。随后这种工艺逐渐扩散到附近产区。茶农也弄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福建方言中,“乌龙”就是“糊里糊涂”的意思。

乌龙茶主要流行于闽北、闽南、广东和台湾4个主要传统产区:闽南乌龙、闽北乌龙、广东乌龙、台湾乌龙。

轻度发酵茶,主产于台湾北部的清茶发酵程度最低,比较接近绿茶。通称“包种类”,包括文山、苗栗、桃园、新竹、宜兰等。还有清香型铁观音,发酵程度15~20%。

中度发酵茶,主产于闽北的武夷岩茶,包括肉桂、水仙等;以及闽南的安溪浓香型铁观音、黄金桂,广东乌龙和台南的冻顶乌龙等。发酵程度20~50%。重发酵茶,最重的是白毫乌龙,即东方美人茶,发酵程度可达70%,具有明显的蜜糖香或熟果香。其次是岩茶中的大红袍,发酵程度也在60%以上。这类茶口感接近红茶。这些区分只是大概。同一产区和品种的茶,有海拔高低和采摘期的区别。

乌龙茶的香气区别源于茶种。大多带兰花样的香味,极品和上好的还有较强的桂花香。乌龙茶一年四季都可采制,但不同季节采制的品质有差别,同季的也有等级差别。一般以秋冬茶为优。春茶梢芽肥嫩,氨基酸和香气充足,口感鲜甜不苦涩,花香韵味出众。夏芽生长迅速,茶汤香气下降,但花青素、咖啡因、茶多酚含量高,苦涩味重。秋茶介于春夏之间,滋味和香气平和,以清香见长。冬芽生长缓慢,内含物质逐渐堆积,滋味醇厚,香气柔顺。六大类茶中,乌龙茶工艺最复杂,泡法也最讲究。茶叶展会上经常看到的工夫茶茶艺表演,最多的就是乌龙茶。冲泡乌龙茶水温要高,先用接近100℃开茶,迅速出汤。之后水温逐次略降,泡时次第渐增。一般可泡6次或更多。具体泡法与茶具和茶量有关。如果是表演,讲究起来门道甚多。至于是否需要洗茶,众说不一。洗茶的习俗可能源自早期揉茶是用脚踩,怕喝到脚气而泡洗。说是嫌灰尘和农药是无稽之谈。更多的原因是为口感。乌龙茶一般第3泡才进入佳境,第一遍茶汤往往苦涩不太好喝,香气也没出来。经常喝茶的人不在乎那点营养,丢了不可惜,于是头遍茶给了个“洗茶”的身份。

乌龙茶的香气是天然的,原因不在工艺而在茶种。适合制乌龙茶的茶树,其叶绿体的结构与其它茶种不一样,能产生原质体,这是产生特定香气的物质基础。乌龙茶自带香气,不需要也不应该加香精。真正的好茶泡到7、8泡也应该能保持香气。如果只能香到3泡,就值得怀疑了。而且干茶和温水泡是闻不出香的,只有90℃以上的热水泡才出香。反之就可断定是加了香精的假茶或劣茶。当然,也有故意加特别香精的特殊品种,比如蜜桃乌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