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南北各地的传统小吃

江苏省药理学会

茶,在大多数地区泛指煮开的汤液,比如大麦茶、荷叶茶、杏仁茶等。特指茶叶的“茶”是宋代开始只在上层社会流行的,明代才逐渐向民间普及。至今中国很多地方,有人请你“喝茶”,可能只是喝碗白开水。同样,油茶并非是茶叶水,而是民间一类深受百姓喜爱的调味粥。在中原有的地区叫面茶,京津和冀中地区就叫茶汤,这些都不是产茶叶的地区。而南方,尤其是产茶区,油茶里确实有茶叶。

油茶是南北各地都有的传统小吃。与普通粥不同,它是炒熟预制的半成品,加入果仁、果干等。东北、内蒙一带就叫油炒面儿。准确说,是炒面的升级版。吃时用开水冲泡,也可以用小火煮,或微波炉小心加热成糊状即可。因携带方便、营养且美味,曾做过历代军粮。天底下能立住脚的小吃,都是好吃并经济实惠。油茶可作为早餐或宵夜,分甜咸两种,材料和口味因地制宜。各地的油茶根据主要材料是面粉和大米,大致分北方和南方两类。南方又有加茶叶的打茶或擂茶,和不加茶叶的两种类型。

北方油茶流传既久,范围亦广,古有提及。面粉先炒熟。炒面用的面粉也不都是小麦面,也有小米面、玉米面等杂粮,比纯小麦面更香。油茶须有油脂。将面粉放入锅内炒到颜色发黄,再加入花生、芝麻、核桃、瓜子、杏仁等果仁一起炒,简单的也可以不加,并分次加入牛骨髓油或羊油、猪油或麻油等拌搓均匀。有了这些营养物,自然要比纯粹喝白开水更“补”。很多地区将其作为滋补品,尤适冬季趁热吃。

油茶有甜咸两种口味。甜口的与古代的“酏食”有关。冲泡时加糖,可以投放葡萄干、枸杞、红枣、蔓越莓等果干.咸口的油茶与河南的胡辣汤近亲,多配胡椒、花椒、茴香等香辛料。趁热喝既健胃,又驱寒。碗里摆放馓子之类油炸小点心,“吃碗油茶馓子”成为某些人的习惯说法。也有放葱花、姜末、香菜的,或者像胡辣汤一样打个蛋花在碗里。食用时可加醋、酱油、麻油,吃辣的地区普遍加红油。酸辣鲜香,美味可口。

以往吃油茶的多是劳动人民,出汗多,因而以咸口为主,盐也比糖便宜。在补充能量的同时,顺便补充水和电解质。北方很多城乡街头的饮食摊子上,摆把大壶卖油茶,过去出远门的,包括求学、逃荒的人,随身携带油茶粉,既可解馋,更为备不时之需。

北方油茶也分若干派系。仅关中油茶,就包括西安的壶壶油茶、疙瘩油茶,三原的薄脆油茶,宝鸡的杏仁油茶等不同品种。

河南焦作武陟县的油茶,是国内素负盛名的特产,远销港、澳。相传起自秦代,还有人把唐代李商隐在浙江安昌咏茶籽油的诗句移植到武陟油茶上。不过,它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在清代。1958年,国家还在武陟挑选了两位油茶名师到人民大会堂传艺授徒。

河北邯郸、河南安阳一带,地处小米的发祥地河北武安磁山附近,该区域的油茶主要是用小米面制作,也是五香咸口的。加不加豆面名字都改叫成了“豆沫”,成为当地知名特产。豆沫传至山东济南,成为济南的一种特色传统名点,又改叫成“甜沫”。甜沫并不甜,而是咸的,继承了油茶无茶,豆沫未必有豆的传统。改叫甜沫据说与明代一田姓大户,灾年在济南施舍此粥而得名。济南的“茶汤”倒是甜口的油茶。

南方典型的油茶是用大米粉制作,大概与芝麻糊有共同祖先。用粳米或更好吃的糯米来做,一般即食即制。冲调为糊后往往加入炒米等。四川、重庆一带的油茶,可以单成一类。是用热热的米羹泡入炸过的面条(馓子),也没有茶叶。以重庆九龙坡区的最出名。然而湘、桂、黔很多传统的产茶叶地区,油茶确实是有茶叶的。茶叶加少量的盐、姜等用油先炒,然后加水熬煮滗出茶汤,用来冲泡各种果料,或称“油茶汤”。通常配油茶的有油炸的阴米花、花生或黄豆、玉米等,亦称“吃豆茶”。加水熬煮时往往用木槌把茶叶舂碎,因而称之为“打油茶”。打油茶用的“阴米”,即蒸熟并阴干的糯米。复杂点的还在碗里加笋丁、猪肝和糍粑等食料,可以吃饱。这种油茶含茶叶较多,用油也是茶油,因而苦涩味极重,不常喝浓茶的人一般不太能接受。当地是茶产区,人们常喝它上了瘾。加果料和缓解苦涩。“打油茶”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等地,主要是侗族的传统待客必用食品。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中国油茶之乡”

贵州铜仁的玉屏侗家,油茶更复杂,熬煮时连土鸡、筒子骨都用上了,当地人叫它罐罐油茶。因其汤色显黑,故又称“黑油茶”。与侗族相邻的瑶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也受其影响有此习俗。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打油茶”,被国家批准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恭城油茶获得了地理标志证明,每年都举办恭城油茶节,还创下2019名瑶族同胞一起打油茶的世界迪尼斯记录。

据说打油茶吃法,在华南客家和湖南、湖北土家中历史更早,称为“擂茶”。擂茶的茶叶不炒,与其他食料一起捶打即可。到了广东潮汕,形成了节令食品擂咸茶“菜茶”,比其他地区的油茶里多了海鲜。随着城市化进程,很少有人在家自制油茶了。现在可以买到南北各种粉状的油茶面,用开水冲成糊状,一碗香喷喷的油茶就做好了,简单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