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藻,请权衡利弊

江苏省药理学会

螺旋藻spirulina

是蓝藻门 蓝藻纲 颤藻科 节旋藻属水生原核生物。蓝藻类并非藻类植物,而是与细菌接近的原核生物,现倾向于改称蓝细菌了。它们体长0.2-0.5mm,肉眼是看不出个体真身的,显微镜下呈现或松或紧的螺旋弯曲状而得名。已发现30多种,可供生产的主要是钝顶螺旋藻和极大螺旋藻2种。以钝顶螺旋藻含营养成分较高,偶尔也用稍次的盐泽螺旋藻。这里说的螺旋藻,其实真名叫节旋藻,与同科真正的螺旋藻长得有点像,一直将错就错被冒名顶替了。

毒从何来?

十几年前,复旦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俞顺章教授带领的课题组,找到了螺旋藻中引起肝损害的罪魁祸首,是污染物微囊藻毒素,缩写MC。该毒素为多肽,产自色球藻科 微囊藻属的某些品种。微囊藻与螺旋藻同属蓝藻类,就是大家熟悉的水华,即水面上绿色的浮沫。我国约有70%的湖泊沟塘频发过“绿潮”,造成环境恶化,其中半数“绿潮”含有MC。

既然都是蓝藻类,微囊藻与螺旋藻经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多富营养湖水域,在收取螺旋藻的同时,一并收入了微囊藻。因此螺旋藻制品中往往含有MC。

俞顺章教授的课题组从市场上购买了国内外70份螺旋藻原料粉, 71份螺旋藻产品。检测发现,原料粉中的MC含量平均为204.8ng/g,螺旋藻产品中的MC含量平均为317.ng/g。某种螺旋藻胶囊MC最高超过了721ng/g。学界认为人体可承受的MC的最大容许量为30ng/(kg·d),60kg的人每天吃5-6克即超过了最大容许量。微囊藻毒素(MC)具有肝肾毒性,并有致癌性。MC与黄曲霉毒素、乙肝病毒,是导致肝癌的三大害因。它还具有神经毒性,对孕妇中的胎儿也会造成影响。

MC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许多国家和地区暴发过MC污染事件,导致人、畜和鱼类患病甚至死亡。比如1996年最严重的一次,巴西某血液透析中心126名病人,用的透析液来自受MC污染的湖水,结果发生中毒性肝炎,死亡55人。

2018年发现超过360头非洲大象莫名其妙死亡,而且死去的大象象牙都在。调查结果原来是大象误食了水中的蓝藻毒素中毒所致。螺旋藻一旦遭受MC污染,很难完全去除的。

还能吃吗?

螺旋藻虽不是海生,可喜欢碱性和含盐较多的水域,故出自咸水湖泊中。这种几乎是靠吃小苏打和盐生活的微小生物,略带苔藓或海苔的味道。非洲乍得和北美墨西哥两地相距甚远,然而上千年前,它们的原住民都吃用螺旋藻加工的食品。1940年法国研究人员发现了螺旋藻的营养价值。1970年开始在墨西哥工业化生产。我国最早是1935年在青岛发现有螺旋藻。1986年在云南丽江程海湖,1996年在内蒙鄂尔多斯沙区盐碱湖,也先后发现不同品种的螺旋藻。

低等生物中蛋白质普遍较高。螺旋藻的蛋白质含量高达60-70%,是大豆的2倍,牛肉的3.5倍,鸡蛋的4倍,而且是优质的完全蛋白质。后来发现,螺旋藻不仅富含高质量的蛋白质,还含有γ-亚麻酸、类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以及铁、碘、硒、锌等微量元素,营养价值很高。非洲土著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螺旋藻起到补充营养的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一些国际组织认为螺旋藻是“21世纪最理想的保健品”,推荐作为运动员、体弱者的辅加保健品。1994年中国卫生部批准了螺旋藻为新资源食品。由于发现了螺旋藻产品中含有MC,给螺旋藻产品的安全性带来不利影响。国内市场上的螺旋藻保健食品曾多达数千种,但仅有上百个品种通过了注册审批。许多企业生产规模小、厂房简陋、设备落后。某些处于半手工、半机械状态的生产基地,产品达不到保健食品要求,遭到淘汰或只能作饲料添加剂。

虽说现在已有了一些去除MC的方法,但二十多年过去了,螺旋藻产品的标准里有了重金属、细菌等项目,仍没有MC的控制指标,令人担忧。因此控制源头,严苛螺旋藻产地的生长环境管理,是保证质量的重中之重。现在有的企业已将室外培育移至室内,更新设备。能不能吃,相信明智的消费者会权衡利弊的。

怎么吃好?

螺旋藻确是一种有价值的营养补充剂。可将其干粉或提取液为原料,添加到常规食物中。比如酱油、酸奶、果冻、饮料、饼干、面包及面条等。买螺旋藻片、胶囊吃的多为保健品迷。不过,每天要像吃副食品一样大剂量吃,才能达到所宣传的营养补充目的。指望像吃药一样,一天吃几粒是毫无作用的。然而,利用螺旋藻吹牛的人不少,就拿营养素较低的大白菜做比较吧,大白菜中蛋白质含1.1%,一千克就含了11克蛋白质。螺旋藻即便全身都是蛋白质,满打满算也不过1克!

目前并没有确切的科学证据证明螺旋藻有保健功能,也不具备治疗疲劳综合征和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作用。在美国,曾有商家宣称螺旋藻产品能够减肥,以及对糖尿病、贫血等有疗效,受到了FDA处罚。除了毒素,螺旋藻还属于高碘类保健食品。对于患有甲状腺疾病的人,也应该慎食。国际粮农组织FAO明确指出,在粮食极度缺乏,资源匮乏,才可以将螺旋藻作为常规食品的暂时备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