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荟,横跨食药妆三界

它是化妆品中知名度最高的植物材料。它是世上最早一批正式入药的植物。

它是吃到嘴里最不容易塞牙的蔬菜。

芦荟Aloe

日光兰科 芦荟属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原划归在百合科,新的分类法根据基因关系列入了日光兰科(又名阿福花科)中。

芦荟一般长不高,也有例外。厚厚的叶子内,满是透明粘滑的肉浆,开的花像试管刷子。经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品种已多达500种以上。

其中有10多种可以入药,可以食用的仅有几种。最常见的栽培品种是库拉索芦荟(又称美国芦荟、翠叶芦荟)、开普芦荟(好望角芦荟)、木立芦荟(鹿角芦荟、日本芦荟)和斑纹芦荟(中华芦荟)。

来历辉煌

芦荟起源于非洲及阿拉伯半岛。英文名与拉丁学名都是Aloe,来自于希腊文αλόη。更早出自阿拉伯文,意即“闪亮的苦水”。这种生长在热带及亚热带的多肉类植物,与仙人掌一样有着顽强的耐干旱能力。

6000年前希腊神庙的雕刻壁画中就有了芦荟。

4000年前,阿拉伯半岛两河流域的泥板书中有用芦荟治疗疾病的记述。

大约3600年前,埃及的埃贝尔莎草纸书上详细记载了芦荟的十几个方剂,用作苦味剂,并用于安眠镇静和治疗便秘。

古埃及曾广泛种植芦荟。传说埃及艳后保持青春艳丽的秘笈,就是每晚在芦荟汁液中洗浴。如今诸多护肤品号称“富含纯天然芦荟精华”,仍然是这个传统的延续。

2300多年前,亚历山大大帝征战中,芦荟汁液用于兵士疗伤,成了重要的战略贮备物资,并将其带入整个欧亚大陆。

以致后来基督教编《圣经》时,也将有关芦荟的种种故事编了进去。随着传教士们的步伐,芦荟散布到世界各地。欧洲早期医学称其为“万应良药”,甚至有人认为“清晨起来一杯芦荟,如同金子般的珍贵”。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日本投下了2颗原子弹。有传言说,万木皆灰的焦土中,存活下来仅有的几种植物中就有芦荟,这激起了人们对它进一步的追捧。

1971年,日本医学学者发现了芦荟对癌症有抑制作用。由此芦荟热愈发高涨,并赋予其“不需要医生”的绰号。

目前占全球栽培芦荟总量的80%在美洲大陆。

进入中国

芦荟是在不同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和海路传入中国的。最早记载是隋末唐初的《药性本草》,之后历代医药书籍都有了叙述。

不过明朝以前所说的芦荟都不是原植物,而是指块状的黑色树脂。宋代《本草图经》中言其“生山野中,滴脂泪而成”。明代《本草纲目》亦称芦荟“色黑、树脂状”,并有奴会、讷会等别名。当时中国使用的芦荟都是舶来品,是将芦荟汁熬干制成的黑色块状。因其味苦,很像采集的熊胆,且来自东南亚,因而又名象胆。

古文芦荟也作卢会,“”通卢,土黑之意。荟、会皆为聚集。“芦荟”本意就是汁液黑色的干燥品。芦荟汁液中的蒽醌类化合物极易氧化,熬干过程中逐渐被氧化变黄、再变黄褐色,最后变黑。

直到明朝后,植物芦荟由海路正式登堂中国。之后医书才将芦荟更正为一种植物,又出现了罗帏草、油葱等别名。

南宋时期日本从中国引进后也一度名叫芦荟。现在日语从英文Aloe音译改称为阿罗艾。

目前中国芦荟最大的2个产区在云南元江和海南。福建泉州南安的洪濑芦荟也是当地名优特产。

药妆佳品

在欧洲,超过80%的化妆品中含有芦荟。芦荟中有多糖、氨基酸、活性酶、芦荟大黄素和芦荟苷及多酚类化合物。

芦荟凝胶简直是天然啫喱,有人喜欢用芦荟片敷脸上和身上。

芦荟在化妆品里起保湿作用的是芦荟多糖,它在芦荟中本来是用来密封受损叶子伤口的。其主要成分是乙酞化甘露聚糖,芦荟汁液的粘度与它的含量相关,因而也是产品质量控制的主要指标。

芦荟药用的活性成分主要是芦荟苷,为蒽醌类化合物,有抗氧化性。芦荟苷水解为芦荟大黄素(中药大黄中也有这成分),具有泻下、止血、抗菌、抗肿瘤和调节免疫作用。

不能将芦荟看成灵丹妙药,其实它最大的作用就是通便。至于说防辐射,恐怕只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悠着点吃

饭店里有可以吃的芦荟叶片,凉拌、小炒、火锅、烧肉、煲烫等。

处理好的芦荟除了淡淡的清香和微微的苦味,别无他味。制作食品必需借其他调味剂平衡苦味。

像制作泡菜一样腌制,比腌黄瓜更脆爽,类似海蜇皮的感觉。还可入馅做芦荟饺子。

蜜汁芦荟香甜可口。鲜榨汁是夏季清热解暑佳品,加入橙子、菠萝一起更好。加入冰就可以做成冰沙。芦荟酸奶也在超市里常见。

“中国芦荟之乡”云南元江,还推出“火夹芦荟”、“双味芦荟”、“孔雀开屏”等“芦荟全席”。

不过,不是什么品种的芦荟都能吃。美国FDA只确认库拉索芦荟(Aloe vera)可食用。2002年,我国卫生部将芦荟归入了“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中,但一直未进入“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2008年卫生部第12号公告中,也仅将库拉索芦荟(Aloe vera)凝胶作为新资源食品用于食品生产加工。

芦荟叶片中多少含有一些有毒物质。即使能吃,也不可多吃,否则就像在吃大黄泻药。尤其是腹泻者应禁止食用。按照规定,每日食用量不超过30克,而且食材中的芦荟苷 ≤7.0mg/kg。

也有人吃了过敏。

 

 

 

江苏省药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