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油条是最矛盾的食品之一

如果说 在中国最不分南北地域的面点,非油条莫属。

如果说 在中国最纠结吃还是不吃的大众食品,也非油条莫属。

虽说油条毫不稀奇,而且不贵,然而在几十年前吃到也算莫大的享受。在油水少的年代它绝对是超级美味。经常是天不亮起大早去排队,有时还没排到就卖完了。现在各地早餐点,随去随买还经常有卖不掉的。

原因不是炸油条的多了,而是人们开始嫌它高油高热量,更担心的是里边加明矾含铝。不少人将其归于垃圾食品。不过,我们认为油条可以长久存在下去的。油炸食品带来的味觉享受不容否认。偶尔为了心情愉悦吃一次,足以抵消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况且含铝的缺点也得到了改造。

油条一种古老的传统中式油炸面食,以长条形为主,故称油条。

除了统一叫法油条,各地还有不同俗称。河南、安徽或叫油果子,或叫油馍;山西中南部叫麻叶;东北和华北大多叫馃子;浙江有的地区称天罗筋,天罗即丝瓜。

也有一些非主流的油条。比如豫北、鲁西一带做成不规则圆形,像一个个乌鸦脑袋,叫做老鸹头。京津冀的馃子常做成炉箅子的形状,又叫油箅子。

史 话

油炸食品古来有之,称“寒具”。具体时期不易考证,当与寒食节有关。南北朝时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记录了油炸食品的具体方法。并有了馃子的叫法。之后寒具在很多唐诗中多有提及。那时并没有确定的形制,大多类似现今的馓子、麻花之类。真正形成现在的模样,还是在南宋。

《宋史》记载,南宋岳飞遭秦桧迫害,民情激愤恨不得生啖秦桧夫妇。杭州民间有家做油炸馃子的店铺,用面团捏成一男一女两个小人背靠背粘在一起,名曰“油炸秦桧”,借以来表达愤怒。从此油条成了流行的国民食品。至今有的地区仍叫“油炸桧”。桧字有二音,此处人名读huì,树名读guì。一些地区读音不准,转变为油炸鬼。广州、潮汕一带则作油炸果(馃)。

山东临清也有类似传说。明朝万历年间,当地百姓为咒贪官马堂,油条叫“炸麻糖”。此方言也流行于临近的晋冀南部一带。

无 铝

油条中空酥脆有韧劲,是加了膨松剂的,也叫起泡剂。传统的油条膨化剂由明矾和小苏打组成。明矾的化学成分是硫酸铝钾,小苏打是碳酸氢钠,二者起化学反应产生的CO气体,使面团产生疏松多孔。使用含铝膨松剂起泡快,不需要长时间发酵等待,成本低。

但铝并非人体所需,摄入后主要积聚于骨骼,容易引起骨质疏松。铝元素含量较高时,会影响磷、锶、铁、钙等元素的吸收。长期摄入铝可能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慢性损伤,有增加老年痴呆的风险。铝还有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率。世界卫生组织在1989年正式将铝确定为食品污染物。

出于安全, 2014年国家卫计委联合食药监总局等五部门联合下发了 “禁铝令”。然而该文件并未彻底取消包括油条在内的油炸食品中使用明矾,只是限量使用。因此众多小作坊对明矾仍然依依不舍。如今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越来越强,店商不改怕是维持不下去了。

现在普遍使用无铝油条膨松剂,也可叫油条精。配方里主要是小苏打、碳酸钙、磷酸盐,柠檬酸或酒石酸,以玉米淀粉为填充剂,有的含有纤维素酶。

习惯了老做法的作坊,可能一时不熟悉无铝膨松剂的使用,炸不出表面酥脆的效果。其实摸清了新法与老法有所不同,完全可以达到理想要求。比如和面时要放点油,面团和好后要冷藏隔夜醒发。

家庭自制也不太难,还可以加鸡蛋、牛奶做成奶香口味,也可以做短些。也有人不用膨松剂,只用酵母发酵。加入鸡蛋可起到一定的乳化作用,增强蓬松效果。

曾有传言说炸油条加洗衣粉,其实加的是小苏打。掺了洗衣粉的面粉,根本炸不蓬松。

新 油

炸油条的食用油应该只炸一次,不要反复使用。油脂反复高温会发生聚合、分解、异构等反应,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炸过一次的油用来炒菜或作凉拌菜调料用掉。

油条现炸的最好吃。放凉后老化就不再酥脆,也不好咬。老毛病不改的世故圆滑人,就用老油条来形容。

老油条可重新炸酥,也可用来炒菜烧汤,最适合配丝瓜。江西寻乌用油条烩鳝鱼。四川也有涮火锅的。

网上能买到速冻油条,可以基本保鲜,临吃时加热。

脱 单

普通油条都是双股的。若是单根炸,高温迅速使表面硬化来不及膨胀。将两根叠在一起,中间结合部分不直接受热,留有了充足膨胀时间,才更蓬松。

山东聊城等地还有8股油条,也是江苏徐州马市街sha汤店的特色早点。

不过也有单股的光棍油条。这种油条的面坯不是面团,而是面糊。开封一带叫杠子油条。因含水量大,短时间炸不透,有足够的时间维持膨胀。

但这类油条并不甘心打光棍,可以在里边灌入鸡蛋。

油条灌鸡蛋

是河南的特色小吃,也叫“气布袋”。把半熟的单股油条捞起来灌入鸡蛋,再下锅炸透。也有不捞出,直接在油锅里开膛破肚倒入蛋液继续炸的。

徐州户部山剪子股菜场上有一专做油条灌鸡蛋的摊位,手艺就是从河南师傅学来的。无锡惠山区的华惠路上也有一家。油条灌鸡蛋早已走南闯北,河北、山西、陕西西安、安徽亳州……直至江西等地,连上海华东师大的学生食堂里也出现了。

油条单吃不好,应当与其他谷物和蔬菜搭班入伙,最好还有蛋奶肉。

北方普遍吃大饼油条+豆浆,或者是煎饼裹油条。上海、浙江、苏南一带兴油条蘸酱油吃,俨然将油条菜饭合一了。

粢饭就是蒸熟的糯米饭,其中染黑的是乌饭。杭州传统的葱包烩,是油条与小葱裹在面饼内重新加热吃。苏北盐城、扬州一带是用米饭饼夹油条,此吃法也传至上海。

江西乐平市则反过来,是用油条包麻糍,把糯米糍粑夹在油条里。

著名的广州艇仔粥和武汉鲜鱼糊汤粉,都是把油条段泡了进去。

国 界

90年代刚开始对外开放,常有外籍船到咱们港口后,委托中国人员帮忙跑腿买油条。一根收他们1美元,双方都很开心。前不久韩国文在寅总统来中国,早餐吃到油条连声说好。韩国有甜的麻花꽈배기,他们称油条为中式麻花。

欧洲也有类似的油炸食品。西班牙的Churros与油条最形似,译作吉事果、喜事果或拉丁果。炸好后洒上糖或肉桂粉,蘸巧克力酱吃。

现在中餐馆开到了世界各地,也把油条带去不少地方。出去后别只记得叫You Tiao,也应注意菜单上的叫法:

英语fried bread sticks,或Deep-Fried Dough Sticks;

德语Frittierte Dough Sticks;

法语Barre d ‘huile;

意大利语Profondo Dough Sticks;

俄语масляный пруток……

日语?看汉字就行!